介紹
早年生活與學習
羅伯特·勒帕吉(Robert Lepage)生於加拿大魁北克市,五歲時被診斷出罕見的圓禿症(Alopecia),導致全身毛髮脫落。他在青少年時期也曾因接受自身同性戀身份而經歷臨床憂鬱症的折磨。
1975 年至 1978 年,他就讀於魁北克市戲劇藝術學院,後來前往法國巴黎的阿蘭·克納普(Alain Knapp)戲劇學校深造。
戲劇生涯與國際崛起
1980 年,勒帕吉加入Théâtre Repère 劇團,並於 1984 年 創作《Circulations》,該劇獲得魁北克國際戲劇節最佳加拿大作品獎。隨後,他推出了《龍三部曲》(1985)、《Vinci》(1986)、《Polygraphe》(1987-1990)、《Tectonic Plates》(1988-1990),在國際劇場界嶄露頭角。
1989 至 1993 年,他擔任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National Arts Centre)法語劇場的藝術總監,創作了《針與鴉片》、《馬克白》、《暴風雨》等戲劇,奠定其藝術風格。
1994 年,他創立Ex Machina,探索多媒體與劇場的結合,推出《奧塔河七條支流》、《埃爾西諾》、《奇蹟的幾何學》、《月球的另一面》等作品,後者更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並於 2003 年改編成電影。
跨界創作與電影導演
勒帕吉執導了多部電影,包括《懺悔錄》(1995)、《測謊器》(1996)、《可能的世界》(2000)等。他也參與演出,如 **《蒙特婁的耶穌》(1989)**與 《星途》(2001)。
他涉足音樂與歌劇,曾擔任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巡演舞台導演,並執導《藍鬍子的城堡》、《浮士德的詛咒》等歌劇。此外,他為**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創作拉斯維加斯常駐秀《KÀ》(2005)。
作品與爭議
2017 至 2019 年,他推出自傳劇作《887》,探討記憶與身份認同。然而,他的作品也曾引發爭議,如 2018 年的《SLĀV》和《Kanata》因涉及文化挪用問題而遭抗議。
2022 年,他參與電影《伊梅爾達的十二項任務》,並宣布新創作,將改編畫家尚-保羅·里奧佩爾(Jean-Paul Riopelle)的生平。
影響與評價
勒帕吉的創作融合電影、戲劇、音樂與科技,開創多媒體劇場的新風格。他的作品挑戰傳統敘事方式,對劇場與科技語彚的結合總有新意,也使他成為國際舞台藝術的大師級人物。
(以上資訊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