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年

介紹

許秀年漢字許秀年 白話字Khó͘ Siù-nî 臺羅拼音Khóo Siù-nî

許秀年(1953年12月21日—),雲林縣麥寮鄉麥津村人[1]台灣歌仔戲女演員,戲齡超過62年[2],先後與楊麗花黃香蓮等電視歌仔戲演員合作,讓她獲得「永遠的娘子」美稱。[3]

早年經歷

許秀年出身麥寮拱樂社,3歲以一曲「小白菜」獻藝、五歲出任《紅樓殘夢》的囝仔生,[4]因表現優異,引領內臺歌仔戲「囝仔生」的風潮。更因主演1959年電影《孤兒流浪記》[5]、1963年電影《流浪三兄妹》,紅極一時,至1964年累積拍攝電影達九部。[6][7]

除拍攝電影之外,也在麥寮拱樂社登台演出,在1969年於中視演出電視歌仔戲,演出生涯直到1971年3月,麥寮拱樂社宣布散班、停止演出[5],於此之後,正式與楊麗花合作演出。[8]

演藝經歷

1970年代開始,許秀年進入台視與楊麗花合作,在楊麗花鼓勵下,許秀年從本攻小生轉攻小旦,共拍攝《李旦與鳳嬌》、《再生緣》、《七世夫妻》、《俠影秋霜》、《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無數膾炙人口的戲出,被讚譽為「楊麗花永遠的娘子」。[5]除了與楊麗花合作之外,許秀年也與李如麟黃香蓮等電視歌仔戲演員合作。[6][8]

1981伴楊麗花歌仔戲登上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開歌仔戲在現代劇場演出之先鋒。[9]

1997年,唐美雲創立唐美雲歌仔戲團,許秀年長期與其合作,不斷挑戰詮釋不同樣貌的劇中人物。

2012年12月22日於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大稻埕戲苑出席《娘子·許秀年》新書發表會。[5]

2018年獲得第29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10][7]

獎項[11]

年份獲提名獎項結果2016/08/13文成公主第27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年度最佳演員獎入圍2018/08/11第29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獲獎

參考資料

  1. ^ 歌仔戲永遠的娘子---許秀年(上)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2. ^ 邱坤良. 歌仔戲永遠的娘子---許秀年(中)
  3.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永遠的娘子」許秀年 獲傳藝金曲戲曲類特別獎 - 自由娛樂. ent.ltn.com.tw. 2018-07-04 [202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4. ^ 許秀年.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5. ^ 5.0 5.1 5.2 5.3 邱莉慧、吳是虹、施如芳、劉葆平. 娘子‧許秀年. 臺北市: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ISBN 978-986-03-50807
  6. ^ 6.0 6.1 郭士榛. 〈歌仔戲舞台上永遠的娘子許秀年〉. 《傳藝online》.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5-11 [2018-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6) (中文(臺灣)). 
  7. ^ 7.0 7.1 第29屆傳藝金曲獎完整得獎名單 - Rti央廣.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中文(臺灣)). 
  8. ^ 8.0 8.1 郭士榛. 〈許秀年 為唱歌仔戲不退休〉. 《傳藝online》.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9-06 [202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中文(臺灣)). 
  9. ^ 楊麗花就是歌仔戲代名詞 一代小生傳承台灣文化不遺餘力.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8). 
  10. ^ 第29 屆傳藝金曲獎入圍名單揭曉 - 傳藝Online. [202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11.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永遠的娘子」許秀年 獲傳藝金曲戲曲類特別獎 - 自由娛樂. ent.ltn.com.tw. 2018-07-04 [202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外部連結

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1990年代
 
不分組
 
2000年代
 
不分組
流行類
傳藝類
 
2010年代
 
流行類
傳藝類
 
2020年代
 
流行類
傳藝類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許秀年&oldid=79772008
 
照片_國家兩廳院提供_攝影:Gelée Lai
 

過往演出

劇照

多媒體影音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七転演劇部

七転演劇部由劇場工作者林靖雁創立,並由其擔任部長,自2017年開始推出作品,並於2024年8月正式登記立案。劇團目前的創作聚焦於兩大主軸:「七罪系列」與「單人表演系列」。 「七罪系列」旨在以嶄新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七宗罪」的概念,探討社會少數族群在生存中所面臨的複雜困境,打破傳統二元對立的觀念。在製作層面上,劇團積極與台灣新生代文本創作者合作,目前已經完成了由林靖雁所著的《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代表色慾)以及鄭智源創作的《我總是羨慕有魔法的人》(代表忌妒)。接下來,劇團將演出代表暴食與懶惰的命題式文本。 「單人表演系列」則更為個人化,聚焦於林靖雁的個人生命歷程,藉由他的故事反映出

日本飛行船劇團

兒童劇劇團,2025即將演出 #小飛俠彼得潘 臺灣限定 中文配音 由日本演員 全程聽國語進行演出   客服 02-2778-5596 週一~週五8:30-17:30(例假日除外) Line ID:@warawa

EX-亞洲劇團

客家籍資深劇場人林浿安與印度籍新住民藝術家江譚佳彥於2006在苗栗跨國成立。2009年起迄今連續15年獲選Taiwan Top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原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致力於跨文化劇場創作,以風格化肢體表演、意象化視覺呈現,探索與發展當代亞洲劇場新美學。秉持「實驗」與「傳承」精神,積極透過創作落實當代劇場價值,推動藝術教育養成與播種。近年多齣製作紛紛入圍重要獎項、受邀至國際藝術節,為台灣備受矚目、風格獨具的跨文化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