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

介紹

📣嚷編:魏德聖(Wei Te-Sheng)

魏德聖,1969年8月16日,獅子座,出生於臺灣臺南市永康區,是最知名的臺灣電影導演與編劇之一,果子電影創辦人。2024年帶著最新作品《BIG》北美巡迴。

 

職業經歷:

•《海角七號》(2008年):魏德聖自編自導的電影,取得超過5.3億新臺幣的票房,成為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的國片之一。

•《賽德克·巴萊》(2011年):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的史詩英雄電影,榮獲第4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KANO》(2014年):擔任監製,該片講述嘉農棒球隊的故事,深受觀眾喜愛。

•《52 Hz I Love You》(2017年):自編自導的音樂愛情電影,展現臺北城市的浪漫風情。

•《BIG》(2023年):執導的暖心電影,講述不同背景的六個家庭在兒癌病房中共同經歷的故事。

 

近期動態:

•2024年,魏德聖攜新作《BIG》進行北美巡迴放映,與觀眾分享創作歷程。

•2024年,魏德聖透露與中影董事長郭台強的債務問題已達成和解,顯示其過去數年為《臺灣三部曲》投入的心血。

 

主要作品:

短篇劇情電影:

•《夕顏》(1995年)

•《對話三部》(1996年)

•《黎明之前》(1997年)

•《七月天》(1999年)

•《賽德克·巴萊》試拍片(2003年)

•《雨過天晴》(2009年)

•《10+10》之〈登場〉(2011年)

 

長篇劇情電影:

•《海角七號》(2008年)

•《賽德克·巴萊》(2011年)

•《KANO》(2014年)

•《52 Hz I Love You》(2017年)

•《幸福路上》(2017年,配音)

•《轉彎之後》(2018年,監製)

•《BIG》(2023年)

 

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專訪魏德聖談新計劃「偉大的事」,當業務整合英雄團隊。

•《三立新聞網》:報導魏德聖導演推動《臺灣三部曲》計劃。

•《ETtoday新聞雲》:報導《臺灣三部曲》集資情況,8天內達成2000萬目標。

 

資料來源:12345

過往演出

多媒體影音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春河劇團

春天枝芽並茂萬物復甦 純淨無暇的河水滋養著生命繼續延續下去 新氣象的季節裡滾動的河水 賦予新的生命遠遠流長於將來 原名春禾劇團,創立於2000年,團長郎祖筠小姐以她多年豐富的傳媒經營累積及舞台創作、製作、表演經驗,兼以深刻女性睿智視野之舞台形象,引領劇場風騷。 2016年更名為春河劇團,並於同年5月推出舞台劇《千年婆媳夾心餅-我妻我母我丈母娘》重返演出舞台。2016-2017年間《我妻我母我丈母娘》全台巡迴25場,一票難求。2018推出經典音樂劇《愛情哇沙米》口碑加演全台17場次。2019年家庭溫馨喜劇《當我們同在一起》,全臺開心演出9場,觀眾在歡笑之餘,更多心靈的感動。 一

柏格曼劇團(FC Bergman)

自2007年起創作國際的劇場與歌劇作品,總部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 柏格曼劇團成員史蒂夫.艾爾茨Stef Aerts、喬埃.阿格曼斯Joé Agemans、托馬斯.維斯特拉騰Thomas Verstraeten、瑪麗.芬克Marie Vinck 與德里斯.德.溫Dries De Win 、  約納斯.維米倫Jonas Vermeulen共同創作  

拾陸製作

臺灣當代魔術劇場團隊,擅長以魔術作為藝術創作手法,將神奇槓桿出另一層的美好。 2020年由魔術師與劇場創作者林陸傑於宜蘭立案,為臺灣唯一將魔術作為敘事載體,並成為劇場創作主軸的團體。近年作品專注於生命的自我認同,以真實事件解構重組,時常出現幻象和敘事並行,找尋魔術與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共感。除了神奇有趣,魔術也可以表現孤獨嗎?那魔術可不可以講述死亡?魔術的本質是神奇,然而這份魔幻卻極少被魔術師拿來使用描述人們所生活的世界,傳達除了驚喜之外的意義表達。 藝術總監林陸傑近年之魔術劇場作品,屢獲國家兩廳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泰基金會、玉山銀行、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等機構支持。 __

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

📣嚷編: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1095 Migrant Workers Cultural Association) 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是一個全國性的非營利組織,正式成立於2022年6月,前身為「1095文史工作室」,累積了七年的移民工服務實務經驗。    使命與願景: 協會致力於搭建東南亞與台灣文化的橋樑,透過教育與文化學習,提升台灣人民對移民工議題的認識,並培力東南亞移民工的權益覺察與自主發聲,促進其在台人權。    主要服務: •東南亞沉浸式互動: 透過闖關遊戲或情境劇場,讓參與者體驗移工的工作歷程,增進理解與共鳴。 •移民工議題探索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