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綱

介紹

張文綱(1919年12月11日—1990年5月21日),廣東省合浦縣(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人,作曲家[1]

生平

張文綱生於合浦縣城廉州鎮一個家庭。父親是民營汽車公司職員,不喜歡音樂,也不讓孩子參加音樂演奏活動。1934年,已成為合浦縣立一中初中學生的張文綱開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擔任教群眾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的工作,由此逐漸喜愛上音樂,並在實踐中鍛鍊出了從事歌詠活動的能力。1936年夏,張文綱考入廣東省立廉州中學高中學習。1937年1月,駐合浦的中國國民黨軍隊逮捕了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的十多位青年。張文綱也於1月8日遭到逮捕,被關押21天後獲釋[1][2]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4月張文綱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0月侵華日軍攻占廣州後,日軍飛機經常轟炸騷擾廣東省南部沿海城市,廉州中學不得不暫時停課。中共廉州中學地下黨組織通過廉州中學抗日救亡工作團這一群眾組織,組成了一支12人的抗日宣傳 隊,於1938年12月間到合浦縣北部六萬大山山區(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鄉鎮及農村開展抗日宣傳。廉州中學高中生伍雍誼和張文綱都參加了該宣傳隊。當時張文綱特地借來一支小號,自己學會了吹奏一般歌曲旋律。後來這支宣傳隊在宣傳時,小號聲成為吸引群眾的有效手段。在教唱抗日歌曲時,由伍雍誼教唱,張文綱用小號助奏。這支宣傳隊歷時一個多月,足跡遍及浦北地區主要鄉鎮,並深入山區農村,受到群眾歡迎[1]

1939年7月,張文綱自廉州中學高中畢業,決定學習音樂。經中共黨組織同意,他離開家鄉,在1939年11月考入重慶的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他師從男高音歌唱家胡然學習聲樂,向賀綠汀江定仙陳田鶴等人學習樂理及作曲理論。1940年,他創作的合唱曲《風暴》(力揚作詞)、《愛好自由的人們》(魯郎作詞)在重慶公演。1941年,他創作的獨唱曲《牧羊女》(許尤作詞)及合唱曲《壯士騎馬打仗去了》(許尤作詞)經音樂幹部訓練班演出後,影響廣泛。1943年2月,張文綱轉入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學習,師從作曲家陳田鶴學習復調等作曲技術理論,師從作曲家林聲翕學習作曲。1945年夏,他在自己的畢業作品音樂會上演出了自己小提琴奏鳴曲、鋼琴曲《深秋·黃昏·古碉》、鋼琴曲《仲夏的午夢》等作品[1]

畢業後,他留在國立音樂院任助教。1947年2月,張文綱應新音樂社領導李凌的邀請到上海,在新音樂社創辦的「中華音樂學校」任教務主任並教作曲,一直工作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上海戰役勝利。在該時期,他為群眾爭取民主的運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創作了《向著民主的道路前進》、《流氓當家,打風滿天下》(李凌作詞)、《飢餓的行列》、《我們要吃飯》(湛廬作詞)、《摩登侵略》(陶行知作詞)等群眾歌曲。同時他還為一些左翼電影創作了主題歌或插曲,如《風雨進行曲》(電影《雞鳴早春天》插曲,洪深編劇,田漢作詞)、《哀江南》(電影《憶江南》主題歌,田漢編劇、作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張文綱來到天津,在新成立的中央音樂學院任業務部(相當於教務處)副主任及副教授。1950年5月轉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創作組組長。後來隨著該藝術團體業務性質及名稱的變化,他歷任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創作組組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張文綱與許多從中華民國時期過來的革命知識分子一樣經受了磨難。粉碎「四人幫」後,他先是在中國歌劇團任編導室作曲成員,1978年4月回中央樂團任創作組組員。他先後當選為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1984年8月起 ,任中國音協主辦的《兒童音樂》雜誌主編[1]

1990年5月21日,張文綱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1]

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他和作家管樺來到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冒著戰火深入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慰問。後來兩人合作創作了《飛虎山》故事大合唱。1951年9月,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選送這部作品參加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辦的國際群眾歌曲比賽會。因中國代表事前沒了解清楚比賽情況,到會時才得知各國只送群眾歌曲作品參賽,所以臨時決定提送《飛虎山》具有群眾歌曲風格的第六段(終段)參賽 ,獲三等獎。在獲獎作品音樂會中演出該作品完畢時,全場聽眾起立鼓掌,成為該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羅馬尼亞音樂家紛紛向中國代表李凌表示對該作品的欣賞[1]

張文綱一生寫了六部大型聲樂作品,在《飛虎山》故事大合唱之後還有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楊根思的事跡的《楊根思》故事大合唱(管樺作詞),描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受傷致殘的軍人返鄉後領導農民開展農業建設的《單臂英雄李世喜》故事大合唱(管樺作詞),歌頌撲火搶救國家財產而犧牲的青年女工向秀麗的大合唱《向秀麗》(金帆作詞),描繪少數民族生活的情景組歌《愛尼人的歌》(管樺作詞)。另外還有一部未完成的清唱劇《鳳凰島》(陳先炳許維基作詞)。這些作品中除了抒情音畫似的《愛尼人的歌》外,其他幾部作品內容上都有英雄性,體裁上都有敘事性。他在音樂創作中將英雄性、敘事性同刻畫情感的抒情性結合起來,形成了在敘事性大型聲樂作品創作中獨特的個人風格[1]

張文綱以民歌、戲曲、曲藝唱段為基礎改編出了不少合唱作品,例如男聲合唱曲《阿牛嚕哩》(雲南哈尼族敘事歌)、女聲合唱曲《歌唱農村新面貌》(廣東南音,使用粵語演唱)、女聲領唱及合唱 《風聲緊》(京劇沙家浜》唱腔選段)等,都受到聽眾喜愛[1]

張文綱早年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中,因為組織少年兒童歌詠隊,開始注意少年兒童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文綱說:「我們一定要譜寫出真正優美、感人、動聽的,培養少年兒童高尚情操、樹立遠大理想,被少年兒童真誠熱愛,傾訴孩子們心聲的旋律和歌詞來。」他一生創作了四百首音樂作品,其中少年兒童歌曲有一百餘首。1953年,張文綱參加了北京市舉辦的中、小學生夏令營活動。一天傍晚,他在營地散步,一幅美景觸動了他的心弦。他後來回憶說:「離我不遠的一個小土崗上有站著、坐著、趴著的一群少先隊員,面對夕陽,望著前面的湖水、稻田、森林和遠山,有人還伸出手,指著這邊、那邊。我聽不見他們是在說些什麼呢,還是在唱些什麼。我想像他們是在欣賞遼闊、美麗的祖國大地,輕輕地唱著,從內心深處唱出一支歌……」不久他就創作出歌曲《我們的田野》。這是他和作家管樺合作的兒童組歌《夏天旅行之歌》中的一首。這首歌很快獲得孩子們的喜愛,影響很大,也是張文綱最富盛名的兒童歌曲代表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青年潘淵亮和夥伴們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工作,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經常回憶起《我們的田野》這首歌。後來潘淵亮回到北京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他把這段經歷寫成電影劇本拍攝,以這首歌名《我們的田野》作為片名,並請張文綱為該片創作了音樂[1]

張文綱創作的其他少年兒童歌曲如《少年先鋒之歌》(胡喬木作詞)、《我們快樂地歌唱》(沙鷗作詞)、《向日葵》(管樺作詞)、《可愛的蘋果》(北京女三中初二級九班學生集體作詞)、《歌唱我們的中隊》(劉厚明作詞)、《少先隊植樹造林歌》(管樺詞)、《一棵樹 ,又一棵樹》(金波作詞)、《大海,再見》(金本作詞)等等,也都是知名作品。直到他去世前夕的1989年,他還寫了《星光里飛出的歌》(李幼容作詞)、《升國旗歌》(李幼容作詞)、《請走進我們的歌聲》(金波作詞)三首歌曲。他創作的《我們快樂地歌唱》、《我們的田野》、《大海,再見》三首作品都曾在全國性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獎[1]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伍雍誼,壯志童心永不泯——憶作曲家張文綱同志,人民音樂1991(6):9-11
  2. ^ 羅文洪. 合浦县学生运动记往. 海南史志網.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4). 
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 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
1949年7月-1953年9月(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
1953年10月-1960年8月(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注 1]
主席
副主席
委員
候補委員
  1. ^ 注1: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第二次全國委員會決定將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改組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會,共53人,完整名單不詳
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會
1979年11月-1985年5月
主席
副主席
常務理事
理事
國際
各地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张文纲&oldid=77825196

過往演出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