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烈

介紹

楊烈(1952年10月13日—),原名楊松福,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畢業於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早期為體育專校)以及泰北高中(早期為泰北中學)。台灣男藝人、同時也是民主進步黨黨員。

生平
楊烈從小愛唱歌,參加歌唱比賽總是拿第一名,1970年獲得臺灣運動會游泳金牌。年輕的楊烈因生長家庭的關係,養成他為朋友兩肋插刀、重情義的個性。在一次重傷後看到年邁的父親無助的眼神,楊烈才恍然發現,自己的生命不只是要對自己負責而已,更該承歡膝下,讓年事已高的父母不再為自己擔心難過。

轉變後的楊烈專心在歌廳駐唱英文歌曲。楊烈天生有著渾厚嘹亮的嗓音,1969年經其二哥介紹到台北市中山北路當時著名的大飯店「美琪飯店」、「中央酒店」等駐唱,展現他在西洋歌曲、日文歌唱的實力,當時他並沒有正式進入演藝圈。直至1983年,楊烈參加台視《全國歌唱名人排行榜》,脫穎而出拿下冠軍,同期的尚有大小百合、羅時豐、康雷、田希仁等人。楊烈被唱片公司相中並簽約,1984年首張唱片以歌曲《如果能夠》暴紅,隔年1986年更以《飛揚的歌手》電視專輯奪下第21屆金鐘獎「男歌星演員獎」,是中英日三聲帶歌手。1988年遠赴香港代表臺北參加亞洲電視《亞洲太平洋歌唱比賽》。楊烈也主持過電視節目,參予首部電視劇《命運的鎖鏈》演出,之後電視劇邀約不斷,從1980年出道至今成為全方位藝人。

長年來,楊烈不僅在歌壇擁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優異表現,也關心社會、積極投入公益活動,長期支持參與志工服務,育幼院、學校、路跑、晚會到消防隊等都有楊烈的足跡,以資深藝人的身份,帶動民間參與公益、關注社會。舉辦慈善演唱會,所得全部捐給一日誌工協會。

愛動物的楊烈在1982年花百萬元買屬「橫綱」級的日本土佐犬,還拍攝專輯宣傳帶。2007年起,楊烈積極投入動物保育活動,參與各種動物生命教育課程,帶領志工與助教犬到台北市區各所小學上課,於2009年組織「台北市動物生命教育發展協會」,任第一屆理事長。

2008年,楊烈從演藝界跨足廣播界,在綠色和平電台製作主持知性談話節目《台灣尚青》。2012年,楊烈代表民進黨參選臺北市第一選舉區立法委員,高票落選[1]。在2012年立委選舉後,楊烈展開全台巡迴演唱會,並於2012年12月14日在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術館演出。

 

舞台劇

資料來源 1

過往演出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晃晃跨幅町

晃晃跨幅町/ Rock Rock Crafting Collective 成立宗旨為「捕捉靈光、超越邊界的當代劇場美學實驗所」。 始終追求劇場性。創作不受時空、媒材、形式和議題侷限,突破消耗性或制式的創作類型,開拓新的美學表達及創作模式;期許開放地保持活性探索與實踐,在劇場脈絡中開展文化對話,也不斷重新評估自己及生活態度。晃晃跨幅町是以技藝跨越時空、耕耘想像的超幅度之地,在無盡的時間中細究,用技藝探勘記憶的洞窟。在不斷位移的時間和空間中搖晃既有的、鬆動固有的、鑿刻存有的,捕捉一瞬即永恆。 過往演出: 2023 TNAF臺南藝術節 晃晃跨幅町《慾望街車》 資料來源:

七転演劇部

七転演劇部由劇場工作者林靖雁創立,並由其擔任部長,自2017年開始推出作品,並於2024年8月正式登記立案。劇團目前的創作聚焦於兩大主軸:「七罪系列」與「單人表演系列」。 「七罪系列」旨在以嶄新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七宗罪」的概念,探討社會少數族群在生存中所面臨的複雜困境,打破傳統二元對立的觀念。在製作層面上,劇團積極與台灣新生代文本創作者合作,目前已經完成了由林靖雁所著的《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代表色慾)以及鄭智源創作的《我總是羨慕有魔法的人》(代表忌妒)。接下來,劇團將演出代表暴食與懶惰的命題式文本。 「單人表演系列」則更為個人化,聚焦於林靖雁的個人生命歷程,藉由他的故事反映出

山東野表演坊

山東野表演坊 成立於1999年,是花蓮的第一個正式登記劇團。 我們的作品可能會在火車上、荒田中、巷弄裡、餐桌上,或是博物館、飯店房間⋯等各種非典型場域, 致力於讓表演融入花蓮的每一處角落,與觀眾共同探索空間與故事的無限可能。 自2018年以後,山東野從單純的年度徵才轉向營運型發展, 創造更多機會讓在地年輕創作者參與,也讓劇場藝術更深入在地的生活。 ※2024年獲選花蓮縣傑出演藝團隊   近年作品 2025 - 餐桌劇場 《撿,一粒》 2024 - 太平洋左岸藝術季 《只是想回家卻被錯認成返鄉青年只好努力成為人上人》 - 考古劇場《巨人踩過那

日本飛行船劇團

兒童劇劇團,2025即將演出 #小飛俠彼得潘 臺灣限定 中文配音 由日本演員 全程聽國語進行演出   客服 02-2778-5596 週一~週五8:30-17:30(例假日除外) Line ID:@warawa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

拾陸製作

臺灣當代魔術劇場團隊,擅長以魔術作為藝術創作手法,將神奇槓桿出另一層的美好。 2020年由魔術師與劇場創作者林陸傑於宜蘭立案,為臺灣唯一將魔術作為敘事載體,並成為劇場創作主軸的團體。近年作品專注於生命的自我認同,以真實事件解構重組,時常出現幻象和敘事並行,找尋魔術與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共感。除了神奇有趣,魔術也可以表現孤獨嗎?那魔術可不可以講述死亡?魔術的本質是神奇,然而這份魔幻卻極少被魔術師拿來使用描述人們所生活的世界,傳達除了驚喜之外的意義表達。 藝術總監林陸傑近年之魔術劇場作品,屢獲國家兩廳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泰慈善基金會、玉山銀行文教基金會、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