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E BAND進行式

2024.09.01 (日)

CUBE BAND進行式

  • 演出全長

    60分鐘

  • 演出單位

    捌號會所

  • 演出團隊

    演出者蘇筠涵、琵琶蘇筠涵、演出者吳妍萱、古箏吳妍萱、演出者方馨、打擊方馨、作曲家陳立立、作曲家羅芳偉、作曲家郭立威、作曲家黃薏倫、影像雷射創作張方禹、影像雷射創作徐聖羲、聲響規劃執行謝賢德、聲響規劃執行鄭詠心

  • 內容簡介

    「CUBE BAND進行式」由捌號會所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共同製作,媒合雙方培育之音樂家,透過科技媒體的技術,結合電聲、影像與樂器實體演奏的創作與演出計畫,探索絲竹樂器與科媒技術的融合,共同為臺灣藝術家們催生新作品。


    CUBE BAND由琵琶蘇筠涵、古箏吳妍萱、打擊方馨組成,源自捌號會所「We ART Together」藝術共伴計畫,為國內唯一以古箏、打擊、琵琶構成的室內樂編制,因其編制鮮少有現成作品,捌號會所近年積極邀請國內外作曲家為該樂團量身譜曲。此次,捌號會所和臺灣聲響實驗室攜手合作,臺灣聲響實驗室為培育聲響與科媒藝術家的基地,四位臺灣作曲家陳立立、羅芳偉、郭立威、黃薏倫透過當代作曲,結合電聲、科媒技術與現場樂器演奏,並邀請媒體藝術家張方禹、徐聖羲共同創作影像雷射燈光,為這場全新製作打造新的東西器樂、古今對話的聆聽視覺經驗。

     

    注意事項本節目為電聲、影像與樂器現場演奏,演出中含雷射與強光之視覺呈現。

    *本演出結束後,進行20分鐘演後座談。

     

    【曲目】(皆為2024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陳立立:《牙牙》為琵琶、古箏、打擊與電聲

    羅芳偉:《月色的五種姿態》為琵琶、古箏、打擊與電聲

    郭立威:《噪物》為琵琶、21絃古箏、打擊與電聲

    黃薏倫:《根》為琵琶、古箏、綜合打擊、預置與現場電子音樂


    演出者|CUBE BAND(琵琶|蘇筠涵、古箏|吳妍萱、打擊|方馨)

    作曲家|陳立立、羅芳偉、郭立威、黃薏倫

    影像雷射創作|張方禹、徐聖羲

    聲響規劃執行|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謝賢德、鄭詠心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共同製作單位: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x 捌號會所

    委託創作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委託創作作曲家】

    委託創作/陳立立

    陳立立的音樂作品充滿豐富而細緻的音響色彩,透過對聲響的探索,以及細微錯綜的語法,營造詩意與戲劇性,也展現她對於文學、情感或當代社會的觀察。作品曾在亞洲、歐洲與美國各地演出,包括ICMC國際電腦音樂會議、亞洲作曲家聯盟音樂節、Underwood New Music Readings、June in Buffalo音樂節、SEAMUS美國電子音樂會議、Mise-en音樂節等。曾合作的樂團包括國家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美國St. Louis Symphony Orchestra、美國American Composers Orchestra、美國Mivos Quartet、美國Ensemble Signal、法國Ensemble Cairn、德國E-MEX Ensemble等。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音樂作曲哲學博士,師事Ken Ueno、Edmund Campion、Franck Bedrossian 與 Cindy Cox;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取得學士與碩士,師事洪崇焜。目前專任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

     

    委託創作/羅芳偉

    羅芳偉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作曲與音樂理論哲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曲碩士與學士。其創作手法與形式多元,作品融合不同面向與媒介,在創作上著重聲音的多重層次、聲響織度的轉化與延展,近年研究包括對於樂器發聲實驗、頻譜與泛音設計、音樂的時間感知等面向。作品曾多次獲獎,並於台灣、美國、歐洲、香港等地被演出,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近期的作品,如短篇電聲作品《荒蕪之聲》(Sound of Desolation)獲選為2022年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全球電聲作品徵選計畫全球十二首代表作品之一,並於羅馬尼亞的第十七屆Meridian國際藝術節中首映。


    委託創作/郭立威

    郭立威創作音樂無論採用器樂、電聲還是多媒體,都在「有聲」和「無聲」之間徘徊,直面物理和想像的界限,思考「共存」、「體現」和「看不見的現實」等概念。通過各種媒介之間的抽象轉換,他的跨媒介作品利用聲音以外的事物來探討聲音的本質,揭示了隱藏在矛盾、模糊和不對稱之中的真相。曾在多數國際音樂節發表,作品多次獲得肯定,曾獲2018年荷蘭Gaudeamus國際作曲獎提名、加拿大GroundSwell作曲比賽首獎、加拿大Serge Garant作曲獎。於2018年至2019年之間參加法國 IRCAM音樂協調和研究學院的 Cursus電子音樂課程,同時駐村於Cité international des arts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也於2021年參與臺灣聲響實驗室的「Creators聲鬥陣:創作新秀進駐計劃」。他的作品《geht auf wie eine Blume》曾獲選於 2021 ISCM World New Music Days 的表演作品之一。

     

    委託作曲家/黃薏倫

    作曲家、聲音創作者。畢業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電子科技音樂,師事曾毓忠教授。擅長透過日常生活中所見聞之素材與世(時間)界(空間)做連結。近年專注於東海岸大自然環境聲響、姿態與樣貌。歷年音樂作品曾獲選2019 WOCMAT國際青年電子音樂創作榮譽獎、2020 NYCEMF紐約電子音樂節、2021 ICMC國際電腦音樂節,以及2023 petites formes (Category A、B)並於各主辦國家之合作場地公開發表演出。

     

    關於CUBE BAND

    由琵琶蘇筠涵、古箏吳妍萱、打擊方馨三位志同道合的音樂家,組成三重奏大膽競奏玩。三位樂手各自具有鮮明的獨奏家風範,音樂性格強烈,又具有重奏合作的思維,相容互補,進退得宜。可聽到音樂家精湛又細膩的演奏中,利用不同基調的音色搭配變換,展現時而濃烈時而溫潤的層次,迸發器樂彼此對話的火花。三位音樂家對音樂也有共同的熱情與韌性,同為點狀音色樂器發聲方式,他們取材古曲共同創作,融合各自獨有的美學經驗,巧妙拋接樂思成線, 創造出以傳統音樂為基礎,翻玩當代聲響的立方重奏。


    打擊/方馨

    以獨奏、室內樂和樂團演奏者的身份活躍於各種音樂形態的表演,演奏風格乾淨俐落、音色豐富多變、優雅中蘊藏爆發力,擅長將中西打擊樂器融合運用。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畢業後,赴英國深造五年鑽研西洋打擊樂,因對於打擊樂的熱愛多方嘗試不同的表演類型。2014年7月從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畢業,以特優的成績取得藝術家文憑,是第一位以打擊樂主修獲得此殊榮的人,並且獲選為Mary Jobson Award的Ernest Hecht獎學金得主,同年9月獲得義大利PAS第十二屆國際擊樂大賽定音鼓首獎。2015年12月考取臺北市立國樂團,擔任定音鼓演奏團員。

     

    古箏/吳妍萱

    活躍於各種跨領域舞台,演奏風格新穎穩健、細膩真摯,充滿張力且富有畫面感,保留古箏音樂之傳統韻味的同時,賦予創新的音樂脈絡,獨特的詮釋手法成為眾多作曲家或 跨界藝術家喜愛合作的古箏演奏者。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連續三年榮獲台灣學生獎學金一等獎,獲民樂系藝術學士後考取研究所,再次以優異成績提前修畢獲取碩士學位,師從周望教授,吳妍萱也是其臺灣首位嫡傳學生。2014-2019年陸續為東歐13國大使與日本大使館擔當獨奏家演出,並數次被福建省莆田琴箏研究會邀請舉辦系列音樂會、大師班以及擔當賽事評審。2019-2020年參與諸多跨界製作,包含客家創作歌手黃珮舒新專輯《出門看看》之古箏編曲與演奏。

     

    琵琶/蘇筠涵

    演奏風格細膩質樸、沉穩內斂、清新自然,著迷於琵琶的傳統語彙之底蘊,同時致力於其於當代的傳承與再創,在琵琶音樂的文化脈絡與紋理中,逐步積累出個人的音樂厚度與文化視角,並在不同的音樂類型與自由即興之合作中摸索各種可能。2021年受聘專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兼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2018年受邀於新象40周年慶「匯演與講古:台灣名家與新秀GALA」演出許博允《琵琶隨筆》並擔任台灣音樂館「台音講堂:亞太地區的琵琶家族」主講人,2019年入選「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即興演奏Park & Miyeon大師班」,2020年入選雲門劇場「樂舞跨域大師工作坊」與國家兩廳院「2020聲響劇場工作坊」。

  • 注意事項

    演出全長:約60分鐘,無中場休息。

    到場注意事項:本節目為電聲、影像與樂器現場演奏,演出中含雷射與強光之視覺呈現。

則推文
尚未登入

    相關新聞

    相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