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亨曼

介紹

赫爾穆特·拉亨曼(德語:Helmut Lachenmann,1935年11月27日),德國作曲家。出生於斯圖加特,自幼在教堂參加合唱團,十幾歲開始作曲,1955年至1958年就學於西德國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後來又去威尼斯成為作曲家諾諾的私人學生。回德國後曾在多所學校任過教。1997年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大獎。21世紀後,拉亨曼與中國音樂界來往較為密切。拉亨曼確立風格後的特點為從聲樂上解構傳統,其作品有「器樂具體音樂」之稱,即利用非常規的演奏技術在傳統樂器上製造新音響,對於普通聽眾而言,這無異於噪音,因此曾有多次作品演出時被觀眾抗議的經歷,拉亨曼也因此以「噪音音樂」著稱。但也有觀點認為他本質上仍是在深刻地踐行德奧音樂傳統。[1]代表作包括歌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單簧管與樂隊《相鄰》、大提琴曲《擠壓》、三首弦樂四重奏鋼琴曲《舒伯特主題與五段變奏曲》等。[2][3]

生平

1935年11月27日生於納粹德國斯圖加特。父親為基督新教牧師,母親為教會音樂家。1955至1958年於斯圖加特音樂戲劇學院(德: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Stuttgart)學習鋼琴與音樂理論。[4] 1958年,拉赫曼拿到獎學金,至威尼斯師從義大利作曲家路易吉·諾諾。1965年,他還在根特大學的電子音樂研究室工作,創作了唯一的磁帶音樂作品《Szenario》。這之後,他將創作重心變為器樂音樂。並以自稱的「器樂具體音樂」思想,創作了一批著名的作品,諸如鋼琴獨奏《Guero》(1970)、弦樂四重奏《巨像》(Gran Torso,1972)等。 1970年代起,拉赫曼同時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自1978年,拉赫曼成為達姆施塔特國際夏季現代音樂講座(Internationale Ferienkurse für Neue Musik, Darmstadt)的常任講師。1976-1981年任教於漢諾瓦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1981年至1999年任教於斯圖加特音樂學院

參見

注釋

  1. ^ Schultz, By Rick. All he asks is: 'Try to like it' – LA Times. latimes.com. [2017-12-24] (美國英語). [永久失效連結]
  2. ^ Helmut Lachenmann ArkivMusic. www.arkivmusic.com. [2017-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英語). 
  3. ^ Service, Tom. A guide to Helmut Lachenmann's music. The Guardian. 2012-06-12 [2017-12-24].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3) (英國英語). 
  4. ^ Lachenmann, Helmut.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9) (美國英語). 
 
音樂與歌劇
藝術獎
當代音樂獎
音樂與歌劇獎
 
基礎科學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生物醫學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氣候變化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人文與社會科學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經濟、金融與管理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信息與通信技術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國際
各地
學術
藝術家
人物
其他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赫尔穆特·拉亨曼&oldid=79210997

過往演出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