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春

介紹

李寶春(1950年),幼名李寶寶,曾用藝名李泳李永孩台灣京劇演員,工老生,1950年在中國北京出生,祖籍河北霸縣,曾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中國戲劇組專任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副教授,臺北新劇團團長

生平

祖父李桂春(藝名小達子)是河北梆子京劇演員,父親李少春拜師余叔岩周信芳蓋叫天,兩代都是文武雙全(重唱工的文戲和重身段動作的武戲都很能做)的老生演員,母親侯玉蘭是京劇旦行演員。

青少年時考進馬連良擔任校長的北京市戲曲學校,師從馬連良、王少樓馬長禮等名師學唱老生,1969年畢業,到革命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杜鵑山》劇組工作,飾演李石堅(副生,正面人物)一角,並參與拍攝謝鐵驪執導的電影版。

1980年代中期後移民美國,1990年代初到台灣工作,直到現在。

1994年10月12日晚上,他在台灣國家音樂廳舉行「李寶春與兩岸國劇巨星:交響樂下唱皮黃」音樂會,胡炳旭指揮台灣國家交響樂團(當時叫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京劇樂隊(胡琴、鼓等)來自北京中國京劇院(現在的中國國家京劇院)。

這場音樂會讓他成為史上第1個,配上大型西方管弦樂伴奏演唱京劇的台灣演員,台灣國家交響樂團則成為台灣史上第1個給京劇伴奏的愛樂管弦樂團。

1996年,他錄製《一夜京戲》個人京劇唱腔音樂專輯,林鑫濤編曲,謝光榮打鼓,京劇胡琴(京胡)劉鐵山,京劇二胡(京二胡)王英奎。

1998年,創辦台北新劇團

外部連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李寶春&oldid=75655935

近期演出

過往演出

多媒體影音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臺北木偶劇團

臺北木偶劇團成立於2010年,演職員以中生代為主, 平均習藝年齡達15年以上,以延續傳統布袋戲為職志, 是臺灣具活力的新生代木偶劇團之一。 臺北木偶劇團以承襲傳統藝術、創造精緻藝術之精神, 持續尋找傳統、發掘傳統, 發揮過去習藝時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以認真、用心的製作方針, 在不拘泥于傳統木偶劇之創作形式下, 以多元及多變的木偶劇場藝術特色,創作出更細膩、精緻的表演方式, 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不同以往的布袋戲饗宴。

童歡藝術有限公司

2025即將演出,#超人力霸王舞台劇In_Taiwan_2025PLUS⁺、#小飛俠彼得潘 臺灣限定 中文配音 由日本演員 全程聽國語進行演出   #超人力霸王舞台劇In_Taiwan_2025PLUS⁺ 2025年󠀠1月10日起獨步全球 臺灣上演! #登場角色 ➖超人力霸王雅克、➖超人力霸王傑洛、➖超人力霸王七號、➖超人力霸王傑特、➖超人力霸王布雷薩、➖阿斯加隆、➖鏡騎士、➖詹博特、➖詹博奈、➖紅蓮火焰、➖YouPi   客服 02-2778-5596 週一~週五8:30-17:30(例假日除外) Line ID:@warawa

拾陸製作

臺灣當代魔術劇場團隊,擅長以魔術作為藝術創作手法,將神奇槓桿出另一層的美好。 2020年由魔術師與劇場創作者林陸傑於宜蘭立案,為臺灣唯一將魔術作為敘事載體,並成為劇場創作主軸的團體。近年作品專注於生命的自我認同,以真實事件解構重組,時常出現幻象和敘事並行,找尋魔術與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共感。除了神奇有趣,魔術也可以表現孤獨嗎?那魔術可不可以講述死亡?魔術的本質是神奇,然而這份魔幻卻極少被魔術師拿來使用描述人們所生活的世界,傳達除了驚喜之外的意義表達。 藝術總監林陸傑近年之魔術劇場作品,屢獲國家兩廳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泰慈善基金會、玉山銀行文教基金會、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等機構

七転演劇部

七転演劇部由劇場工作者林靖雁創立,並由其擔任部長,自2017年開始推出作品,並於2024年8月正式登記立案。劇團目前的創作聚焦於兩大主軸:「七罪系列」與「單人表演系列」。 「七罪系列」旨在以嶄新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七宗罪」的概念,探討社會少數族群在生存中所面臨的複雜困境,打破傳統二元對立的觀念。在製作層面上,劇團積極與台灣新生代文本創作者合作,目前已經完成了由林靖雁所著的《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代表色慾)以及鄭智源創作的《我總是羨慕有魔法的人》(代表忌妒)。接下來,劇團將演出代表暴食與懶惰的命題式文本。 「單人表演系列」則更為個人化,聚焦於林靖雁的個人生命歷程,藉由他的故事反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