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

介紹

奧立佛·梅湘(法語:Olivier Messiaen法語發音:[ɔlivje mɛsjɑ̃],1908年12月10日—1992年4月27日),法國作曲家風琴家、音樂教育家,普遍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常融入複雜的節奏語言(他私下鍾愛古希臘印度音樂),並以「有限移調調式英語Mode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梅湘自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概念)鋪陳出和聲旋律。梅湘身為一位天主教徒,曲作中常流露出他對信仰的虔誠。

他時常遠行,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多樣元素,例如日本音樂、猶他州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的風景以及聖方濟各的生活等。梅湘曾形容,當他聽見和音、尤其是根據他的音樂調式所譜出的和聲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共鳴、聯想到色彩(即所謂的聯覺現象),進而將這些色彩結合、轉化入旋律之中。有一段時間,他全心投入關於「全序列主義參數化的實驗,因此被後世認定是序列主義領域的革新先鋒。他是首位在管弦樂曲中使用馬特諾琴的作曲家之一。

梅湘對調性和聲十二音列鳥歌、希臘節奏、印度節奏等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其音樂理論著作有《我的音樂語言》(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和《節奏、色彩與鳥鳴的理論》(Traité de rythme, 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等。他並且是國立巴黎音樂院的教授,門生有布萊茲施托克豪森洛里奧英語Yvonne Loriod(後來成為梅湘第二任妻子)、澤納基斯陳其鋼、張昊[1]等人。

生平

梅湘在法國南部的亞維農出生,父親皮耶(Pierre)是英語教師,母親西西莉法語Cécile Sauvage則是詩人[2]。梅湘的音樂教育啟蒙於吉朋(Jehan de Gibon),後者將德彪西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總譜贈予年輕的梅湘。梅湘對此表示:「我反覆不停地彈奏且歌唱它。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決定性的影響。」[3]

1919年至1930年間,就讀於國立巴黎音樂院,修讀和聲學、對位賦格、鋼琴伴奏、風琴即興演奏、作曲、定音鼓與打擊樂等課程[3],充分展現其多才與天賦。1931年起,受聘為巴黎天主聖三教堂的風琴師,並且持續終生。1932年與小提琴家德爾勃斯(Claire Delbos)成婚[4]

1939年受召入伍,不久即被德軍俘虜。遭關押期間,譜寫了著名的《時間終結》四重奏,並且在五千名戰俘的見證下完成首演。1941年梅湘幸運獲釋。1942年受聘於母校巴黎音樂院,教授和聲學、樂曲分析、美學等課目[5]

1953年起,梅湘開始以鳥鳴聲作為自己主要的創作素材,致力於紀錄上百種鳥類的作息與叫聲。自稱:「我是一個鳥類學家正如我是一位作曲家,或者更有甚於我是一位作曲家。」[6]此時代表性的作品有《鳥兒甦醒》(Réveil des oiseaux)、《異國鳥》(Oiseaux exotiques)、《鳥誌》(Catalogue d'Oiseaux)等。1966年之後,風格更加兼容並蓄,結合宗教情懷與自然元素,甚至引入印度節奏、希臘節奏、序列音樂等多元的元素。例如管弦樂與合唱作品《耶穌基督的變容》(La Transfiguration de Notre-Seigneur Jésus-Christ),以及管弦樂曲《星辰峽谷》(Des canyons aux étoiles)等,都屬於這種綜合性質的大篇章作品。

作品節選

梅湘創作的最大特色,是對於色彩的概念與運用。「我的音樂是色彩的音樂。」[7]梅湘將音響與色彩(ton-couleur)結合,成為「音樂色彩」。現在普遍認為,這種看法事實上是聯覺的症狀。梅湘則是自述[8]

當我聽到聲音的時候我同時可以看到色彩。但是,請注意,我不是以我的眼睛來看色彩,我是理知地,在我的腦中看到色彩。對我來說,聲音複合體和色彩複合體是相連結的[註 1]

其深信音響與色彩的連結,如果位置或音域有所改變,「色彩」也隨之改變。梅湘將個人狀況落實在作品中,他獨樹一幟的和弦和轉換(例如所謂「有限移位調式」),目的僅在為色彩服務,譜出個人標誌性的聲響。

梅湘的作品部分節錄如下:

註釋

  1. ^ 聲音複合體指法語complexes sons,色彩複合體則指complexes couleurs。

參考資料

參照
  1. ^ 張昊 CHANG, Hao.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2-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6). 
  2. ^ 黃意淳 2010,第3頁
  3. ^ 3.0 3.1 黃意淳 2010,第4頁
  4. ^ 黃意淳 2010,第5頁
  5. ^ 黃意淳 2010,第6頁
  6. ^ 黃意淳 2010,第7頁
  7. ^ 黃意淳 2010,第92頁
  8. ^ 黃意淳 2010,第11頁
文獻

延伸閱讀

電影

  • Apparition of the Eternal Church – Paul Festa's 2006 film about responses of 31 artists to Messiaen's music.
  • Messiaen at 80 (1988). Directed by Sue Knussen. BFI database entry.
  • Olivier Messiaen et les oiseaux (1973). Directed by Michel Fano and Denise Tual.
  • Olivier Messiaen – The Crystal Liturgy (2007 [DVD release date]). Directed by Olivier Mille.
  • Olivier Messiaen: Works (1991). DVD on which Messiaen performs "Improvisations" on the organ at the Paris Trinity Church.
  • The South Bank Show: Olivier Messiaen: The Music of Faith (1985). Directed by Alan Benson. BFI database entry.
  •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th the President's Own Marine Band Ensemble, A Film by H. Paul Moon

參見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奧立佛·梅湘

音頻

中世紀文藝復興
中世紀
文藝復興
巴洛克時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古典主義時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浪漫主義時期
早期
前期
中期
20世紀
新民族樂派
其他
建築
音樂
繪畫/雕刻
京都獎獲得者
 
基礎科學部門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尖端科技部門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思想·藝術部門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國際
各地
學術
藝術家
人物
其他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奥利维埃·梅西安&oldid=73952308

過往演出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MNA牛耳藝術

MNA - The Management of New Arts The Management of New Arts was founded by Mr. Hsiao-Haw Niu in 1991 in Taipei. Through presenting and introducing the finest artists and companies of the world, the MNA has established its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 and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