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頌斯

介紹

馬里斯·伊瓦爾斯·格奧爾格斯·楊頌斯拉脫維亞語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1943年1月14日—2019年11月30日)生於里加拉脫維亞指揮家。其父親阿維茲·楊頌斯英語Arvīds Jansons也是一名指揮家,母親伊蕾妲·楊頌斯(Iraida Jansons)是猶太女中音歌唱家,曾為里加歌劇院的首席歌手。

生平

楊頌斯童年時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並在里加歌劇院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1946年他的父親獲得國際指揮比賽第二名,而被前蘇聯指揮大師穆拉文斯基選中作為其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助理。1956年舉家遷往列寧格勒,楊頌斯自此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指揮專業,同時他的小提琴水準仍舊是學校最棒的。以優異成績研究生畢業的楊頌斯,1969年得到了去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留學的機會。在留學期間,他在維也納師從漢斯·斯瓦洛夫斯基卡爾·厄斯特賴歇爾英語Karl Österreicher,同時在薩爾茲堡,他又有幸得到指揮大師卡拉揚的點撥,並被卡拉揚選為柏林愛樂樂團的助理。1971年,楊頌斯獲得了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的第二名,並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次登台。1973年,擔任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副首席指揮的職位,並擔任穆拉文斯基的助理。在此期間,楊頌斯不但深受穆拉文斯基的影響,而且也隨同穆拉文斯基進行了多次世界巡演。在穆拉文斯基逝世後,楊頌斯仍然與列寧格勒愛樂樂團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與穆拉文斯基的接班人尤里·泰密卡諾夫合作密切。

1979年,楊頌斯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至2000年,在楊頌斯的帶領下,奧斯陸愛樂樂團從北歐一個小樂團已經躍升為國際上一流樂團。1992年,楊頌斯擔任倫敦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1997年到2004年,擔任匹斯堡交響樂團英語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2001年被推舉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榮譽會員,同時他也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榮譽會員(1999)[1]。2003年,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2004年,楊頌斯欣然接受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至此,楊頌斯成為了少有的同時擔任歐洲兩個頂級樂團首席指揮的指揮家。除此以外,他在1992年初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時,就與之建立了親密、融洽、特殊的友好合作關係[2]。2006年,楊頌斯首度指揮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他在這場音樂會中選擇了約翰·史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和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等讓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並當選為維也納愛樂樂團2006年度的年度指揮家。在2012年,楊頌斯再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以此紀念楊頌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20周年[2][3][4]

在1996年的奧斯陸,楊頌斯曾與死神擦肩而過。1996年的4月25日,楊頌斯在奧斯陸指揮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在演出最後一幕時,心臟病突發,倒在了指揮台上。由於當時楊頌斯沒有選擇在身體很糟糕的情況下停止指揮,造成了他日後很嚴重的心臟問題。此後,他一直在瑞士療養,後來匹茲堡的外科醫師在他的胸口安裝了一個心臟起搏器,以幫助他的心臟正常工作。而在1984年11月21日,楊頌斯的父親阿維德·楊頌斯,在曼徹斯特指揮哈雷樂團的音樂會上,也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當時,楊頌斯正在米德爾斯堡率領奧斯陸愛樂樂團進行他們在英國的首次巡演[5],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他秉著對事業高度的責任意識,堅持完成了演出任務。楊頌斯曾表示,由於遭受歐洲和美國的時差問題[5],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在2004年楊頌斯離開了美國的匹茲堡交響樂團。而此後,楊頌斯也很少指揮歌劇,直到2006年,楊頌斯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合作蕭士塔高維奇的歌劇《姆欽斯科縣的麥克白夫人英語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 (opera)》(導演Martin Kušej),是其1996年後首次指揮歌劇;2011年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了音樂會版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6月至7月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在荷蘭歌劇院演出了十場《葉甫蓋尼·奧涅金》(導演Stefan Herheim)。重返指揮台的楊頌斯,仍舊繼續著他對音樂的熱情和他「音樂不能停」的精神。

楊頌斯2019年11月30日於聖彼得堡逝世,享壽76歲[6]

指揮生涯

  • 1973年起,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副首席指揮,兼穆拉文斯基助理;
  • 1973年至1999年,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改名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常任指揮
  • 1979年至2000年,奧斯陸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 1992年至1997年,倫敦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 1997年至2004年,匹斯堡交響樂團英語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
  • 2003年至2019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 2004年至2015年,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作品

商業錄音

發行年 作曲家 作品 樂團 廠牌 備註
1988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全集 奧斯陸愛樂樂團 Chandos 2006年再版
2002 拉赫曼尼諾夫 交響曲及鋼琴協奏曲全集 聖彼得堡愛樂樂團 EMI 鋼琴:米哈伊爾·魯迪
2006 蕭士塔高維奇 交響曲全集 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費城管弦樂團 EMI 囊括多項古典唱片獎
2013 貝多芬 & Johannes Maria Staud英語Johannes Maria Staud & Rodion Shchedrin英語Rodion Shchedrin & Raminta Šerkšnyte & Misato Mochizuki & Giya Kancheli英語Giya Kancheli & Jörg Widmann英語Jörg Widmann 《交響曲全集》&《"Maniai"》&《"Nirai"》&《Beethovens 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Fires"》&《"Dixi"》&《"Con brio"》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1996 雷斯庇基 《羅馬的松樹》&《羅馬的噴泉》&《羅馬的節日》 奧斯陸愛樂樂團 EMI
1996 西貝流士 《卡雷利亞組曲》&《芬蘭頌》&《第一交響曲 奧斯陸愛樂樂團 EMI
2000 諸多作曲家 《世界返場曲》 奧斯陸愛樂樂團 EMI
2001 巴爾托克 《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而作的音樂》&《樂隊協奏曲》 奧斯陸愛樂樂團 EMI
2003 馬勒 第六交響曲「悲劇」 倫敦交響樂團 LSO Live
2004 理查·史特勞斯 英雄的生涯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楊頌斯正式成為RCO首席指揮的首場演出現場錄音
2004 柴可夫斯基 & 荀白克 《第六交響曲「悲愴」》&《升華之夜》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Sony
2006 史特勞斯家族 & 莫札特 & 蘭納 《200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維也納愛樂樂團 DG
2006 蕭士塔高維奇 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06 馬勒 & 亨策 第六交響曲「悲劇」》&《塞巴斯蒂安之夢》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塞巴斯蒂安之夢》為世界首演錄音
2006 普朗克 & 奧涅格 《榮耀頌》&《第三交響曲「禮拜」》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07 馬勒 《第一交響曲「泰坦」》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07 巴爾托克 & 拉威爾 《樂隊協奏曲》&《神奇的滿大人(音樂會組曲)》&《達夫尼與克羅埃》第二組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Sony
2008 德布西 & 亨利·杜蒂耶 & 拉威爾 大海》&《樹之夢小提琴協奏曲》&《圓舞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小提琴:Dmitry Sitkovetsky
2008 理查·史特勞斯 唐·喬凡尼》&《阿爾卑斯山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08 馬勒 第五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09 馬勒 第七交響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09 海頓 《第100交響曲「軍隊」》&《交響協奏曲》&《第104交響曲「倫敦」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Sony
2009 布魯克納 第七交響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09 布魯克納 《第三交響曲》&《第四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10 德弗札克 《安魂曲》&《第八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10 貝多芬 第九交響曲「合唱」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10 馬勒 第二交響曲「復活」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10 穆索爾斯基 圖畫展覽會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10 理查·史特勞斯 《玫瑰騎士組曲》&《梯爾的惡作劇》&《最後四支歌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成立60周年專輯CD6;女高音:Anja Harteros
2011 馬勒 《第一交響曲「泰坦」》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11 布拉姆斯 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11 馬勒 第三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11 盧托斯瓦夫斯基 & 席曼諾夫斯基 & 亞歷山大·柴可夫斯基 《樂隊協奏曲》&《第三交響曲「夜之歌」》&《第四交響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12 史特勞斯家族 & 卡爾·米歇爾·齊雷爾 & 約瑟夫·赫爾梅斯伯格 & 漢斯·克里斯蒂安·倫拜 & 柴可夫斯基 《2012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維也納愛樂樂團 Sony
2012 布拉姆斯 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13 蕭士塔高維奇 第十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13 馬勒 第八交響曲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RCO Live
2013 班傑明·布瑞頓 《戰爭安魂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2014 埃克托·白遼士 & 埃德加·瓦雷茲 幻想交響曲》&《電離》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BR-Klassik

獎項榮譽

馬里斯·楊頌斯的獎項榮譽
  • 1981年:第10屆挪威葛萊美獎英語Spellemannprisen最佳古典專輯——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製 愛德華·葛利格(3CDs)(1982年春頒獎)
  • 1984年:挪威音樂學院「林德曼獎」(Lindemann Prize)[7]
  • 1986年聖哈佛德獎章英語Medal of St. Hallvard(St. Hallvardsmedaljen)(挪威奧斯陸市最高榮譽)
  • 1988年挪威王國皇家榮譽勳章英語Royal Norwegian Order of Merit——指揮官勳章(Commander)
  • 1989年:荷蘭愛迪生獎——楊頌斯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蕭士塔高維奇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7]
  • 1990年:第19屆挪威葛萊美獎最佳古典專輯——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製《馬勒第二交響曲》,Chandos(1991年春頒獎)
  • 1990年:挪威奧斯陸市文化獎[7]
  • 1991年挪威Anders Jahres文化獎書面挪威語Anders Jahres kulturpris
  • 1991年國際扶輪保羅·哈里斯之友」稱號[7]
  • 1991年:法國新錄唱片學術大獎(Grand Prix de la Nouvelle Académie du Disque)——楊頌斯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鋼琴:米哈伊爾·魯迪英語Mikhail Rudy[7]
  • 1992年:荷蘭路易斯特大獎——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赫克托·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羅馬狂歡節序曲》。
  • 1993年:第22屆挪威葛萊美獎最佳管弦樂作品——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製《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大提琴:楚爾斯·莫克),EMI(1994年春頒獎)
  • 1995年:拉脫維亞音樂大獎[7]
  • 1995年:第24屆挪威葛萊美獎最佳管弦樂作品——楊頌斯指揮倫敦愛樂樂團錄製《蕭士塔高維奇〈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楚爾斯·莫克)(1996年春頒獎)
  • 1995年挪威哈拉爾五世國王授予楊頌斯挪威王國皇家榮譽勳章英語Royal Norwegian Order of Merit——星級司令勳章(Commander with Star)(挪威王國授予外籍人士的最高榮譽)[8]
  • 1996年:EMI年度藝術家。[9]
  • 1999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協奏曲(錄音)——楊頌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庫特·威爾:第二交響曲 & 小提琴協奏曲 & 歌劇〈馬哈哥尼城的興衰〉組曲》(小提琴:弗蘭克·彼得·齊瑪曼英語Frank Peter Zimmermann)。
  • 1999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頌斯指揮倫敦愛樂樂團《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五交響曲》。
  • 1999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榮譽會員[1]
  • 2001年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榮譽會員[1]
  • 2002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2年第一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1-2002)」之「最佳交響樂&音樂會」——楊頌斯指揮匹斯堡交響樂團《蕭士塔高維奇第八交響曲》(EMI 7243 5 57176 2)[10]
  • 2002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2年第三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3-2002)」之「最佳交響樂&音樂會」——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普羅高菲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Nikolaj Znaider)RCA 7487454 (BMG)[11]
  • 2002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頌斯指揮匹斯堡交響樂團《蕭士塔高維奇第八交響曲》。
  • 2003年柏林愛樂樂團漢斯·馮·畢羅」獎章。
  • 2003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3年第四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4-2003)」之「最佳交響樂&音樂會」——楊頌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Midori)Sony 87740[12]
  • 2003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協奏曲(錄音)——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普羅高菲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尼科萊·謝普斯-斯奈德
  • 2003年:古斯塔夫·馬勒多比亞科作曲小屋(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國際唱片獎之最佳新錄唱片——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馬勒第一&第九交響曲》錄製於1999.10.27-28奧斯陸音樂廳(SIMAX PSC 1270 (2CD))。[13]
  • 2004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4年第一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1-2004)」之「最佳音樂會」——楊頌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葛利格〈鋼琴協奏曲〉&舒曼〈鋼琴協奏曲〉》(鋼琴:Leif Ove Andsnes)EMI 5 57486 2[14]
  • 2004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的「年度指揮」。
  • 2004年:留聲機年度最佳協奏曲——楊頌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葛利格、舒曼鋼琴協奏曲(Grieg / Schumann - Piano Concertos)》(鋼琴:Leif Ove Andsnes)Live Recording EMI。
  • 2004年:古斯塔夫·馬勒多比亞科作曲小屋(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國際唱片獎之最佳新錄唱片——楊頌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馬勒第六交響曲》錄製於2002.11倫敦巴比肯音樂廳(LSO live 0038 (2CD))。[13]
  • 2005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5年第一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1-2005)」之「最佳樂隊作品」——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蕭士塔高維奇第四交響曲》EMI 5 57824 2[15]
  • 2005年:第48屆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提名。[16]
  • 2005年:第48屆葛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提名——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第13交響曲,EMI Classics。[17][16]
  • 2005年:第48屆葛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第13交響曲,EMI Classics。(2006年2月頒獎)[17][16]
  • 2006年拉脫維亞共和國三星二等勳章英語Order of the Three Stars(拉脫維亞共和國最高榮譽)(2006年5月)
  • 2006年坎城MIDEM古典音樂獎英語Cannes Classical Awards年度藝術家。
  • 2006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第13交響曲(2006年10月22日於慕尼黑嘉斯台愛樂大廳頒獎)。[18]
  • 2006年:法國《音樂世界》(Le Monde de la Musique)年度最佳獎——《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於柏林博物館頒獎)[9]
  • 2006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German Record Critics' Award)年度最佳錄音——《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於柏林博物館頒獎)[19]
  • 2006年:法國「十大名盤獎」(10 de Classica Repertoire)——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7]
  • 2007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7年第一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1-2007)」之「最佳DVD製作」——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20]
  • 2007年:法國《Diapason》雜誌「金音叉獎英語Diapason d'Or」——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7]
  • 2007年:法國「四強音獎」(ffff télérama)——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7]
  • 2007年:法國「世界音樂獎」(CHOC du Monde de la Musique)——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7]
  • 2007年:荷蘭Caecilia獎(Caecilia Prijs)——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7]
  • 2007年法國唱片大獎英語Grand Prix du Disque for Lyric Music——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7]
  • 2007年:荷蘭愛迪生獎——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Thomas Grimm攝像導演。Opus Arte DVD OA 0965 (Naxos)[7]
  • 2007年坎城MIDEM古典音樂獎英語Cannes Classical Awards最佳交響樂作品和最佳錄音——《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0946 365300 24,2006年。[21][9]
  • 2007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指揮家(《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 EMI Classics 0946 365300 24)。
  • 2007年:英國BBC音樂雜誌最佳管弦樂團——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蕭士塔高維奇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RCO Live 2006。
  • 2007年:荷蘭愛迪生獎——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蕭士塔高維奇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RCO Live 2006。[7]
  • 2007年:奧地利維也納市榮譽金質勳章(Golden Medal of Honor in the City of Vienna | Goldene Ehrenzeichen für Verdienste um das Land Wien)[22]
  • 2007年德國巴伐利亞州榮譽勳章英語Bavarian Order of Merit[23]
  • 2007年:「波羅的海之星」(Baltijas Zvaigzne)國際獎章[24]
  • 2007年:歐洲基金會("Pro Europa" Foundation)歐洲指揮獎[9]
  • 2008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8年第四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4-2008)」之「最佳交響樂&音樂會」——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史特拉汶斯基〈火鳥〉&〈春之祭〉》RCO Live 08002 (SACD; Codaex)[25]
  • 2008年:坎城MIDEM古典音樂獎最佳歌劇DVD——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於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 Opus Arte OA 0965 D,2006年。
  • 2008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製《貝拉·巴爾托克〈樂隊協奏曲〉 & 〈神奇的滿大人〉組曲 & 莫里斯·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埃〉》- SONY BMG[26]
  • 2009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09年第一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1-2009)」之「最佳交響樂&音樂會」——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理查·史特勞斯<唐·喬凡尼>&<阿爾卑斯山交響曲>》RCO Live 08006 (Codaex)[27]
  • 2009年奧地利共和國科學與藝術榮譽十字勳章英語Austrian Decoration for Science and Art[26]
  • 2010年:坎城MIDEM古典音樂獎最佳交響樂作品提名——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出馬勒《第七交響曲》(BR-Klassik)[28]
  • 2010年:坎城MIDEM古典音樂獎最佳音樂會DVD提名——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唱團,演出海頓《管樂隊彌撒》&《第88交響曲》&《交響協奏曲》(BR-Klassik),獨唱:Malin Hartelius、 Judith Schmid、Christian Elsner、Franz-Josef Selig,電視導演:Brian Large[28]
  • 2010年:德國回聲音樂古典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製《安東·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BR-Klassik [29][30][31][32][33]
  • 2010年:第53屆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提名——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錄製《安東·布魯克納第三 & 四交響曲》,RCO Live(Producer & Mastering Engineer:Everett Porter)。[34][35][36][37][17][16]
  • 2010年:第53屆葛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提名——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安東·布魯克納第三 & 四交響曲》,RCO Live。[34][35]
  • 2010年巴伐利亞科學與藝術勳章(Bavarian Maximilian Order for Science and the Arts)(2010年10月20日獲獎,2011年11月17日授獎)[38]
  • 2011年:留聲機年度最佳合唱作品提名——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德弗札克:〈安魂曲〉&〈第八交響曲〉》(RCO Live),獨唱:Krassimira Stoyanova, Mihoko Fujimura, Klaus Florian Vogt, Thomas Quasthoff,合唱團:維也納合唱團。[39]
  • 2011年:德國《歌劇世界》(Opernwelt)雜誌「年度最佳指揮」——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2011年6月-7月於荷蘭歌劇院,Stefan Herheim導演,獨唱:Olga Savova,Krassimira Stoyanova,Elena Maximova,Nina Romanova,Andrej Dunaev,Bo Skovhus,Mikhail Petrenko,Guy de Mey,Roger Smeets,Peter Arink,Richard Prada,合唱團:荷蘭歌劇院合唱團。(Opernwelt 4.Oct P96)[40][41]
  • 2011年:《歌劇廣場》(Place de l』Opera)雜誌「2011年度荷蘭最佳歌劇製作」——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2011年6月-7月於荷蘭歌劇院,Stefan Herheim導演,獨唱:Olga Savova,Krassimira Stoyanova,Elena Maximova,Nina Romanova,Andrej Dunaev,Bo Skovhus,Mikhail Petrenko,Guy de Mey,Roger Smeets,Peter Arink,Richard Prada,合唱團:荷蘭歌劇院合唱團。[42]
  • 2011年荷蘭歌劇院英語De Nederlandse Opera之友協會2010-2011樂季「Prix d'Amis」獎(個人獎)(2011年12月獲獎,2012年3月7日於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頒獎)——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2011年6月-7月於荷蘭歌劇院,Stefan Herheim導演,獨唱:Olga Savova,Krassimira Stoyanova,Elena Maximova,Nina Romanova,Andrej Dunaev,Bo Skovhus,Mikhail Petrenko,Guy de Mey,Roger Smeets,Peter Arink,Richard Prada,合唱團:荷蘭歌劇院合唱團。[43]
  • 2012年德國唱片評論獎英語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kritik2012年第三季「最佳唱片名單(Bestenliste 3-2012)」之「最佳DVD製作」——楊頌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DVD Opus Arte OA 1067),2011年6月-7月於荷蘭歌劇院,Stefan Herheim導演,獨唱:Olga Savova,Krassimira Stoyanova,Elena Maximova,Nina Romanova,Andrej Dunaev,Bo Skovhus,Mikhail Petrenko,Guy de Mey,Roger Smeets,Peter Arink,Richard Prada,合唱團:荷蘭歌劇院合唱團。[44]
  • 2012年:第15屆荷蘭PwC普華永道IJ獎(IJ-Prijs)(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CEO Jan Raes共同獲得)。[45]
  • 2013年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大獎英語Ernst von Siemens Music Prize終身成就獎[46]
  • 2013年:聖彼得堡貢獻獎章(За заслуги перед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ом)(3月31日於聖彼得堡愛樂大廳,聖彼得堡市長格奧爾基·波爾塔夫琴科頒獎)[47][48][49][50]
  • 2013年:巴伐利亞廣播榮譽獎章(der Verdienstmedaille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3月31日於聖彼得堡愛樂大廳,巴伐利亞廣播公司廣播總監Johannes Grotzky頒獎)[49][50]
  • 2013年:入選留聲機名人堂英語Gramophone Hall of Fame[51]
  • 2013年:古斯塔夫·馬勒多比亞科作曲小屋(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國際唱片獎之國際唱片特別獎——楊頌斯、海汀克、哈丁、伊萬·費舍爾、嘉蒂、馬澤爾、布萊茲、法比奧·路易西、殷巴爾指揮RCO錄製馬勒《交響曲全集 & 大地之歌 & 死之祭典》DVD(RCO12101)& Bluray-Disc(RCO12102)[52][53]
  • 2013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星級大十字榮譽勳章(Großes Verdienstkreuz mit Stern)(10月4日由德國聯邦總統約阿希姆·高克於柏林授勳)[54][55][56]
  • 2013年荷蘭皇家獅子騎士勳章英語Order of the Netherlands Lion(Ridder in de Orde van de Nederlandse Leeuw)(11月1日由荷蘭教育文化科學部部長Jet Bussemaker於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授予)[57][58]
  • 1971年-2000年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59][60]
  • 2003年挪威音樂學院英語Norwegian Academy of Music名譽博士學位[59][60]
  • 2006年拉脫維亞音樂學院英語Jāzeps Vītols Latvian Academy of Music名譽博士學位[59][60]
  • 拉脫維亞音樂學院英語Jāzeps Vītols Latvian Academy of Music名譽教授[61]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62]

評價

楊頌斯作風嚴謹,對待排練演出極度認真,自稱「在向上帝借時間」的楊頌斯,對音樂事業有著高度責任心和奉獻精神。他的音樂聽起來熱情洋溢、對比鮮明、自然流暢。他最擅長的是俄羅斯及東歐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中期到晚期的作品,同時,對於德奧系古典主義以及一些現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樹。很多指揮家在詮釋一部作品時,總會運用一些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會給後來的指揮家帶來靈感,被後來的指揮家所效仿。與眾多指揮家一樣,楊頌斯在指揮時也會賦予一部作品自己的特色。比如眾所周知的「擰毛巾」處理,就是一種在樂句結尾處突然加速,瞬間將氣氛推向高潮的處理。此外,在節奏速度的對比變化和對音色的處理上,也是楊頌斯近幾年極為注重的方面。這些特點都是楊頌斯受到穆拉文斯基卡拉揚兩位大師的點撥,以及自己多年在樂壇上潛心研究的結果。很多人喜歡將楊頌斯和當今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西蒙·拉特進行對比,說楊頌斯是當代的福特萬格勒,而拉特是當代的托斯卡尼尼[63]楊頌斯對這個看法不敢苟同。福特萬格勒一直是楊頌斯最崇拜的指揮家,而楊頌斯也一直以福特萬格勒為自己的標杆。作為當今古典樂壇中流砥柱的指揮家,楊頌斯指揮的音樂會場場爆滿,而被譽為「古典音樂的票房保證」。

對於音色上的處理,似乎是俄係指揮家比較薄弱的環節。但楊頌斯的音色卻一直很有自己的特點。從2006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我們可以明顯的聽到,楊頌斯善於通過突出弦樂的中低聲部增加音色的厚重感和流動感。值得注意的是,往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通常只有6把大提琴,而楊頌斯指揮的200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卻出現了8把大提琴,足見楊頌斯對於弦樂的中低聲部的重視。可以說,楊頌斯對於音色的考究,在當今指揮家中是很獨樹一幟的。與當今很多指揮家偏於明朗的音色不同,楊頌斯的音色偏向於厚重,同時銅管樂聲部又不乏嘹亮;並且打擊樂聲部與管弦樂聲部的融合又非常的融洽,絲毫沒有突兀或者是凌駕於樂團之上的感覺。因此,在處理浪漫主義後期作品的複雜的情感時,就更顯得遊刃有餘。而楊頌斯指揮下的合唱團,更是有了一種神聖的味道。楊頌斯的合唱團的音色空明而純潔,細膩而富於變化,在演唱一些宗教作品比如安魂曲的時候,更突顯出了一種聖潔的味道。也許,這與楊頌斯從小生活在歌劇院,對人聲比較敏感有關。在2008年琉森音樂節上,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合唱團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中,聖潔的合唱更讓這部作品煥發出奪目的色彩。在唱片中,他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製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約瑟夫·海頓的《第十四號「管樂隊」彌撒》,以及跟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錄製的《德弗札克安魂曲》,普朗克《榮耀頌》中也能聽到他對合唱團音色獨特的處理。

現在,楊頌斯指揮下的兩個樂團也各保持著自己在音色上的特點。楊頌斯指揮下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呈現出的是一種偏暖,柔和的色彩。作品中充滿著古典主義人文精神的色彩。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前任首席指揮伯納德·海汀克在評價楊頌斯時曾說:「這個樂團在里卡多·夏伊時代丟失的傳統音色又被楊頌斯找回來了。」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則更多的呈現出一種亮麗、潔淨的音色。樂團各聲部之間的層次感也特別的清晰。在這種音色下的音樂作品,線條和細節更清晰,演繹作品的效果也更加客觀。因此,我們可以說,楊頌斯指揮棒下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呈獻給我們的是古典音樂的酒神精神,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則更多的呈現給我們太陽神精神。

楊頌斯比較擅長的作曲家有: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蕭士塔高維奇白遼士布拉姆斯西貝流士巴爾托克史特拉汶斯基穆索爾斯基理查·史特勞斯等等。同時,他的古斯塔夫·馬勒貝多芬海頓舒曼等人的部分作品也頗受好評。在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後,他又開始大量演出華格納布魯克納荀白克馬蒂努奧涅格曼努埃爾·德·法雅雷斯皮基等人的作品。此外,楊頌斯也大量首演了很多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比如2005年12月22日,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演了漢斯·維爾納·亨策於2003年創作的一部新作:《塞巴斯蒂安之夢》(Sebastian im traum)。楊頌斯與奧斯陸愛樂樂團合作錄製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全集更被認為是最優秀的版本之一。而在2006年,楊頌斯與世界上幾大一流樂團合作錄製的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的發行,也讓蕭士塔高維奇這個作曲家又一次活躍在了古典音樂愛好者們的視線里。而作為楊頌斯處理德奧系作品也不遜色於其他指揮家的證明,他的貝多芬,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人的部分交響曲錄音也頗受好評。而目前,楊頌斯正在著手於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錄製馬勒交響曲全集,以及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製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同時,他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在錄製馬勒的部分交響曲。

參考資料

參照
  1. ^ 1.0 1.1 1.2 Mariss Jansons. lnso.lv. [201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3). 
  2. ^ 2.0 2.1 Vienna Philharmonic New Year's Concert 2012 with Mariss Jansons. wienerphilharmoniker. [201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4). 
  3. ^ Mariss Jansons dirigiert 2012. kleinezeitung克萊恩報. [201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3). 
  4. ^ Mariss Jansons dirigiert 2012 das Neujahrskonzert. kleinezeitung克萊恩報. [201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2). 
  5. ^ 5.0 5.1 Mariss Jansons: Slowly does it. The Independent. [200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 ^ Lebrecht, Norman. Deep sorrow: Mariss Jansons has died. 2019-12-01 [201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1).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Mariss Jansons. evs-musikstiftung.ch. [201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7). 
  8. ^ The Order of Merit. kongehuset. [2011-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0). 
  9. ^ 9.0 9.1 9.2 9.3 Mariss Jansons conductor. oriamilano.it. [2011-04-24]. [永久失效連結]
  10. ^ Bestenliste 1-2002.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2). 
  11. ^ Bestenliste 3-2002.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12. ^ Bestenliste 4-2003.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13. ^ 13.0 13.1 Der Internationale Schallplattenpreis 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 seit 1991. gustav-mahler.it. [2012-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14. ^ Bestenliste 1-2004.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15. ^ Bestenliste 1-2005.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16. ^ 16.0 16.1 16.2 16.3 Latviešu diriģents Mariss Jansons izvirzīts divām "Grammy" balvām. Latvijas Avize. [2010-12-02]. [永久失效連結]
  17. ^ 17.0 17.1 17.2 Mariss Jansons nominēts divām 'Grammy' balvām. kultura.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18. ^ Germany's ECHO-Klassik Prize Winners. oriamilano.it.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19. ^ Jahrespreise 2006.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2). 
  20. ^ Bestenliste 1-2007.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21. ^ Diriģents Mariss Jansons saņem divas 'MIDEM' balvas. kultura. [2007-01-25]. 
  22. ^ Hohe Auszeichnungen für Mariss Jansons und Thomas Angyan. wien.gv.at. [2012-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1). 
  23. ^ Bayerischer Verdienstorden. bayern.de. [2011-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24. ^ Vija Artmane un Mariss Jansons Sanktpēterburgā saņem starptautisko prēmiju "Baltijas Zvaigzne". Latvija ģenerālkonsulāts Sanktpēterburgā. [2011-12-07]. [永久失效連結]
  25. ^ Bestenliste 4-2008.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6. ^ 26.0 26.1 Chief conductor Mariss Jansons. BR-Online.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3). 
  27. ^ Bestenliste 1-2009.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09-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8. ^ 28.0 28.1 Midem Classical Awards 2010 – the nominations. gramophone. [201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0). 
  29. ^ ECHO Klassik 2010. BR-Online.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3). 
  30. ^ BR-Symphonieorchester erhält Echo Klassik. ad-hoc-news. [2010-07-22]. 
  31. ^ Marisa Jansona Bavārijas radio simfoniskais orķestris saņēmis prestižo 'ECHO Klassik' balvu. kultura. [201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0). 
  32. ^ Echo Klassik 2010: Die Gewinner. venga. [2010-10-17]. [永久失效連結]
  33. ^ 2010年度德国回声古典音乐唱片大奖榜单. 魔術號角wunderhorn.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7). 
  34. ^ 34.0 34.1 Nominees. Grammy.com.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1). 
  35. ^ 35.0 35.1 2011 GRAMMY NOMINEES. Contra Costa Times.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6. ^ Grammy nominations in top categories. centredaily. [2010-12-02]. [永久失效連結]
  37. ^ Grammy nominations in top categories. Washington Post.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2). 
  38. ^ Institution of the Bavarian Maximilian Order 2010. bayern.de. [2011-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39. ^ Gramophone Awards 2011. gramophone.co.uk. [201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7). 
  40. ^ Die Ergebnisse der jährlichen Kritikerumfrage von «Opernwelt». kultiversum.de. [201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6). 
  41. ^ De Munt operahuis van het jaar. operamagazine.nl. [201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0). 
  42. ^ Opera Top Tien 2011. operamagazine.nl. [201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43. ^ Prix d'Amis 2010-2011. Vrienden van De Nederlandse Opera. [2012-03-26]. 
  44. ^ Bestenliste 3-2012. schallplattenkritik.de. [2012-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45. ^ Winnaar 2012 - Vijftiende IJ-prijs naar chef-dirigent Mariss Jansons en algemeen directeur Jan Raes. pwc.nl. [2012-10-17]. 
  46. ^ Preisträger 2013. evs-musikstiftung.ch. [201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47. ^ Марису Янсонсу вручен знак «За заслуги перед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ом». gov.spb.ru. [2013-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3). 
  48. ^ Георгий Полтавченко вручил Марису Янсонсу почетный знак «За заслуги перед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ом». tv100.ru. [2013-04-01]. [永久失效連結]
  49. ^ 49.0 49.1 Mariss Jansons geehrt. br.de. [2013-04-01]. [永久失效連結]
  50. ^ 50.0 50.1 Finale in St. Petersburg. br.de.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6). 
  51. ^ Gramophone Hall of Fame. gramophone.co.uk.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52. ^ Der Internationale Schallplattenpreis 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 seit 1991. gustav-mahler.it.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53. ^ 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 für Archivaufnahme. br.de.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54. ^ Bundesverdienstkreuz. br.de.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55. ^ Bundesverdienstkreuz für Mariss Jansons. focus.de.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56. ^ Ordensverleihung zum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bundespraesident.de.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57. ^ MARISS JANSONS MADE A KNIGHT OF THE ORDER OF THE LION OF THE NETHERLANDS. concertgebouworkest.nl. [201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58. ^ Mariss Jansons is lionised by Dutch government. artsjournal.com.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59. ^ 59.0 59.1 59.2 Mariss JANSONS, conductor. philharmonia.spb.ru. [201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0). 
  60. ^ 60.0 60.1 60.2 Mariss Jansons. rbartists.at. [201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1. ^ Honorary Professors. jvlma.lv. [201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2). 
  62. ^ Maris JANSONS (conductor). conservatory.ru. [201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1). 
  63. ^ Mariss Jansons - Rattle gets a rival. La Scena Musicale (By Norman Lebrecht). [2003-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1-12). 

參見

外部連結

前任:
奧克·卡穆英語Okko Kamu
奧斯陸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1979–2000
繼任:
安德烈·普列文
前任:
洛林·馬澤爾
匹斯堡交響樂團英語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
1997–2004
繼任:
曼弗雷德·霍內克英語Manfred Honeck
前任:
洛林·馬澤爾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03–2019
繼任:
懸空
前任:
里卡多·夏伊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2004–2015
繼任:
丹尼爾·加蒂
留聲機》雜誌名人堂
指揮家
歌唱家
鍵盤演奏家
弦樂/管樂
演奏家
樂隊
製作人/工程師
唱片公司執行官
 
國際
各地
學術
藝術家
人物
其他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马里斯·扬颂斯&oldid=84073104

過往演出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AMcreative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

真心喜歡 享受過程 親子共玩 Truly believe. Enjoy the process. Play for all ages. 童心與創意,是安徒生和莫札特給我們的印象, 而我們相信,音樂、故事,和戲劇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Truly believe. Enjoy the process. Play for all ages. Andersen and Mozart both capture an image of the childlike innoc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