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春

介紹

李寶春(1950年),幼名李寶寶,曾用藝名李泳李永孩台灣京劇演員,工老生,1950年在中國北京出生,祖籍河北霸縣,曾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中國戲劇組專任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副教授,臺北新劇團團長

生平

祖父李桂春(藝名小達子)是河北梆子京劇演員,父親李少春拜師余叔岩周信芳蓋叫天,兩代都是文武雙全(重唱工的文戲和重身段動作的武戲都很能做)的老生演員,母親侯玉蘭是京劇旦行演員。

青少年時考進馬連良擔任校長的北京市戲曲學校,師從馬連良、王少樓馬長禮等名師學唱老生,1969年畢業,到革命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杜鵑山》劇組工作,飾演李石堅(副生,正面人物)一角,並參與拍攝謝鐵驪執導的電影版。

1980年代中期後移民美國,1990年代初到台灣工作,直到現在。

1994年10月12日晚上,他在台灣國家音樂廳舉行「李寶春與兩岸國劇巨星:交響樂下唱皮黃」音樂會,胡炳旭指揮台灣國家交響樂團(當時叫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京劇樂隊(胡琴、鼓等)來自北京中國京劇院(現在的中國國家京劇院)。

這場音樂會讓他成為史上第1個,配上大型西方管弦樂伴奏演唱京劇的台灣演員,台灣國家交響樂團則成為台灣史上第1個給京劇伴奏的愛樂管弦樂團。

1996年,他錄製《一夜京戲》個人京劇唱腔音樂專輯,林鑫濤編曲,謝光榮打鼓,京劇胡琴(京胡)劉鐵山,京劇二胡(京二胡)王英奎。

1998年,創辦台北新劇團

外部連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李寶春&oldid=75655935

過往演出

劇照

多媒體影音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慢島劇團

以緩慢的島嶼為名,期許以藝術舒緩眾人生活步調;長期關注並創作在地性、議題性作品,常於非劇場空間演出。2021年起透過#妮妮的小祕密 親子偶戲,致力推廣幼兒身體界線議題。歡迎邀演。     慢島劇團曾將勞工及移工故事創作成大型歌舞劇《鐵工廠》(2013)、描述卡拉ok文化與女性生命故事的《月嬢》(2010)、也搬演過莎士比亞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環境劇場(2016|2019)。《雲裡的女人》(2018)、《高地來的男人》 (2020)讓更多人知道,桃園中壢一帶有許多雲南的移民,有別於大家所熟知到國民黨軍隊撤退來台路徑,他們另有一段曲折的在邊境求生續命的歷程。2021年舉辦慢島慢慢飛小

晃晃跨幅町

晃晃跨幅町/ Rock Rock Crafting Collective 成立宗旨為「捕捉靈光、超越邊界的當代劇場美學實驗所」。 始終追求劇場性。創作不受時空、媒材、形式和議題侷限,突破消耗性或制式的創作類型,開拓新的美學表達及創作模式;期許開放地保持活性探索與實踐,在劇場脈絡中開展文化對話,也不斷重新評估自己及生活態度。晃晃跨幅町是以技藝跨越時空、耕耘想像的超幅度之地,在無盡的時間中細究,用技藝探勘記憶的洞窟。在不斷位移的時間和空間中搖晃既有的、鬆動固有的、鑿刻存有的,捕捉一瞬即永恆。 過往演出: 2023 TNAF臺南藝術節 晃晃跨幅町《慾望街車》 資料來源:

臺北木偶劇團

臺北木偶劇團成立於2010年,演職員以中生代為主, 平均習藝年齡達15年以上,以延續傳統布袋戲為職志, 是臺灣具活力的新生代木偶劇團之一。 臺北木偶劇團以承襲傳統藝術、創造精緻藝術之精神, 持續尋找傳統、發掘傳統, 發揮過去習藝時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以認真、用心的製作方針, 在不拘泥于傳統木偶劇之創作形式下, 以多元及多變的木偶劇場藝術特色,創作出更細膩、精緻的表演方式, 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不同以往的布袋戲饗宴。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

山東野表演坊

山東野表演坊 成立於1999年,是花蓮的第一個正式登記劇團。 我們的作品可能會在火車上、荒田中、巷弄裡、餐桌上,或是博物館、飯店房間⋯等各種非典型場域, 致力於讓表演融入花蓮的每一處角落,與觀眾共同探索空間與故事的無限可能。 自2018年以後,山東野從單純的年度徵才轉向營運型發展, 創造更多機會讓在地年輕創作者參與,也讓劇場藝術更深入在地的生活。 ※2024年獲選花蓮縣傑出演藝團隊   近年作品 2024 - 太平洋左岸藝術季 《只是想回家卻被錯認成返鄉青年只好努力成為人上人》 - 考古劇場《巨人踩過那座山》 - 台語主流計畫《這酒是人聲》 - 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