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煌

介紹

📣嚷編:陳錫煌(Chen Hsi-Huang)

陳錫煌,1931年3月19日,雙魚座。知名布袋戲操偶藝師,為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長子。為台灣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頭銜的傳統布袋戲師。

 

獲獎

2007年獲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2009年獲文建會頒布「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證書

2010年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2011年獲文建會頒布「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證書

2012年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2019年獲頒第二十三屆臺北文化獎

2020年獲頒第三十九屆行政院文化獎

 

職業經歷:

•1953年:組織「新宛然」布袋戲團,在大臺北地區巡演,享有一定名氣。

•1970年:新宛然布袋戲團解散後,回到「亦宛然」擔任二手。

•1978年:擔任「小西園」二手。

•1984年起:與李傳燦、林金鍊開始到板橋莒光國小教授布袋戲,致力於教學傳承。

•2001年:獲邀進入「台原偶劇團」工作,曾與該團多次出國巡演。

•2009年: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持續推廣布袋戲藝術。

 

主要作品:

•電影《戲夢人生》(1993年):參與演出。

•電影《多桑》(1994年):參與演出。

•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1997年):參與演出,並獲得第四屆長春電影節最佳男配角。

•紀錄片《紅盒子》(2018年):以其為主題的紀錄片,記錄其傳承布袋戲的歷程。

 

媒體報導:

•2019年7月9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影片「戲偶大師和他的戲偶們」(The Puppet Master and His Puppets),介紹陳錫煌致力於傳統布袋戲的傳承和吸引年輕觀眾的努力。

 

資料來源:123

 

過往演出

多媒體影音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慢島劇團

以緩慢的島嶼為名,期許以藝術舒緩眾人生活步調;長期關注並創作在地性、議題性作品,常於非劇場空間演出。2021年起透過#妮妮的小祕密 親子偶戲,致力推廣幼兒身體界線議題。歡迎邀演。     慢島劇團曾將勞工及移工故事創作成大型歌舞劇《鐵工廠》(2013)、描述卡拉ok文化與女性生命故事的《月嬢》(2010)、也搬演過莎士比亞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環境劇場(2016|2019)。《雲裡的女人》(2018)、《高地來的男人》 (2020)讓更多人知道,桃園中壢一帶有許多雲南的移民,有別於大家所熟知到國民黨軍隊撤退來台路徑,他們另有一段曲折的在邊境求生續命的歷程。2021年舉辦慢島慢慢飛小

SML 樂劇創製股份有限公司

SML樂劇創製,簡稱SML(Storytellers Musical Lab),是由臺灣音樂劇創作者林孟寰(大資)與雷昇共同創立,秉持的核心理念為:「故事」、「音樂」與「實驗精神」。 除了原創音樂劇作品由創作發想到登台製作、由小至大(S.M.L.)的孵化過程,SML更希望藉由版權音樂劇的引進製作、新媒體合作等推廣方式,提供更多元化的內容產品,並為其尋找相應適當的呈現規格,探索開發臺灣音樂劇的各種可能。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

IATC TW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

國際劇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 IATC)於1954年成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B級組職,以集合全球劇場工作者與評論人、書寫者,進行劇場書寫與研究的文化交流為宗旨,每兩年舉辦全球年會。「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IATC TW)於2006年8月立案,設立宗旨為致力於提升國內劇場評論之專業精神、促進國內外劇場評論之交流、提高劇場藝術之生態發展與品質,積極建立評論書寫的發表介面及與世界接軌的協作平台。2017年選舉第二屆理監事代表會,重新進行資源整合及組織更新,是一兼容不同領域評論者、不同位置書寫者的文藝團體。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

「走出了劇場,長大之後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不要對社會冷漠、不要對世界轉身,把能分享的給有需要的人事物,改變就會從你身上發生。」—余浩瑋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與光明,「藝」術能啟發自我成為完整的人,「盟」有跨域連結、攜手努力的意涵。青藝盟選擇以劇場為媒介,啟發創造力、思考力,透過戲劇教育的真實體驗發揮藝術的魔力,啟蒙青少年自我發展,創造臺灣永續的未來。 創辦人余浩瑋於2000年踏入劇場領域,2006年創立「青藝盟(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接手辦理「花樣戲劇節」至今已屆24年,花樣最重要的意義不只是孕育人才而是陪著青少年找到自己,並理解自己、別人與社會之間的角色關係,繼而能夠擁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