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九歌
幻想.九歌
-
演出全長
60分鐘
-
場次時間
2024.04.13 (六) 14:30
-
演出單位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演出團隊
團長張呈遠、作曲張呈遠、演出者張呈遠
-
內容簡介
演出時間:2024年4月13日星期六下午2:30
演出地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泰表演廳
主辦單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團法人豐泰文教基金會
演出團體:太日樂集
關於太日樂集:
太日經常汲取台灣文化為創作題材,從土地、人文、自然環境,與布袋戲媒合對於忠孝節義、電影樂與文學題材,從 2022 年《艸日月》演出中,啟開文字的感受力,開始產生對於太日與文學結合的方向努力。
關於《幻想.九歌》:
團長張呈遠本身對於元素、自然、萬物、土地等這些議題非常有感受,因為生長在嘉南平原,從小住在山上,甚至覺得自己似乎能懂萬物想表達的情緒,只是不知道怎麼樣跟這世界溝通,有天好友阿義分享,你知道九歌嗎?那是楚國當時對敬神與自然景仰的詩歌音樂,開始理解裡面的人物、時空背景,既有趣又浪漫,而萌生創作《幻想.九歌》的念頭。
《九歌》是中國古代一部詩集,收錄於《楚辭》。其中詩歌原為楚國民間祭神時演唱和表演用,屈原在其基礎之上再行創作,形成組帶有「巫風」迎神、頌神、娛神、送神色彩的祭歌。《九歌》是《楚辭》的篇名,原為中國神話傳説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
《幻想.九歌》取自《九歌》中東皇太一、雲中君、河伯、國殤、送神的段落,來呈現天、地、人、魂的想法,『九』是個神的數字,九幽、九泉,共創作了七首《幻想.九歌》套曲,這個作品也讓太日進入另一個淬鍊,使鼓樂變成更為專注的音樂。
本次演出以音樂會之形式呈現。演出曲目暫定為:東皇太一、音幻祈舞陣、雲中羽、河伯鱗、殤、憶別、還神曲。樂曲加入不曾在太日的鼓團內出現過的樂器,因此舞臺上能聽到東西方打擊樂器、亞太樂器的各種組合與融合,讓千年的聲音,有不一樣的超越感,並醞釀出音樂層次上的突破,回到音樂本質上,好好感受此次演出所帶來穿越時空的聲音。
《幻想.九歌》演出曲目:
《東皇太一》 曲/張呈遠
東皇太一是楚地最高神,與太一神、泰皇有關,《文選》便認為東皇太一即太一。道家認為太一無形,楚人難以賦予其形象。神仙既稱仙人,當為人形。《九歌·東皇太一》是屈原對“東皇太一”的頌歌,是“屈賦”中,最為隆重、嚴肅的一篇。其詩自始至終只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的描述,也是九歌的迎神曲。相傳在天地未開,一片混沌之際,盤古使用開天斧進行開天闢地的偉業。之後天地間的濁氣下降,清氣上升。
盤古看天地過於蕭條,於是把自己的雙眼化作日月,皮毛化作草被樹林,血液經脈化成河流山川。
東皇太一因而從太陽中孕育了悠久的時間而出世,懷抱著混沌鐘又名東皇鐘。音樂從無中陰陽生萬象為概念,浩瀚的光芒綻放於天地,四海八荒東皇鐘響,萬物恭迎。
《音幻祈舞陣》 曲/張呈遠
《九歌》是一整套完整的宗教祭典,若簡單看成一套抒情詩,著實可惜。它有美妙的文辭,優美的樂音,熱鬧的歌舞,以及莊嚴的典禮儀式,並且反映出獨特的「人神關係」。殷人最富宗教思想,他們在祭祀中除了天地祖宗之外,更泛及日、月、風、雲、山、川諸神靈,而楚國與直接保存殷商文化的宋國相近,於是宗教思想也為楚人所接受。而「巫」與「覡」被認為是溝通人神之間的媒介,「巫風」在楚地是相當盛行。相傳請神中會有各種儀式感,本曲可以視為迎神的媒介,用音樂與神性作為連結開端,而後有巫女開始樂舞吟唱。
《雲中羽》 曲/張呈遠
雲中君是先秦時代華夏神話中的一位神明,和東君是相對的二元神。多數説說法認為其為雲神,但也有月神、雷神、雲夢澤神的説說法,有人認為東君是男性神,因而身為另一位與其搭配的雲中君應為一女神,但《楚辭》中稱呼男性神是使用“君”,因此無一定論。《九歌》中的雲中君在表達巫與神間的求索戀慕,或所求不得的相思之苦。這些詞句中的哀婉和戀慕明白可見,更充斥了「人神戀」從《九歌》中的神觀看楚民的宗教文化的情感。從音樂中的詮釋,聽覺上有順著祈禱召喚而來的雲中君,穿越層層雲霧與山巔來到祈禱所向,與其神降合一,神律、人聲、音域合而為一,溫暖且包容的祈願。
《河伯鱗》 曲/張呈遠
《九歌》諸神並非全是楚地神祇,如河伯便是北方黃河的水神。河伯在南方文學作品中是一位浪漫的水神,在北方卻是惡神的形象,同一個神靈,在南北方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河伯,名叫馮夷或冰夷,是指中國民間信仰中黃河的水神,亦有說法認為是河川之神的通稱。住在黃河中,騎著白龜,以五彩條紋的魚為前導巡遊視察各地,或者上溯到崑崙山與諸神聚會。過往民間有祭祀河伯以免招水患的習俗。在《九歌》的描述主要是河伯和其戀人的戀愛故事。在河伯音樂呈現上,更想詮釋的狀態是河伯在治理河川,相思於兩地,寄情於河水飄向伊人,在寧靜的順流中,引發各種思念與情懷,即便治理浩瀚的河川,
依舊似水柔情、英姿煥發,最終於夕陽餘暉中期盼祝福。
《殤》《憶別》 曲/張呈遠
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的再創作《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讚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
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音樂的詮釋上將國殤分為兩段音樂分別是殤與憶別,從大方向的軍隊層面,轉換成個人視角的倒敘法,殤曲像是幽魂的回憶,一層一層想自己的過往,憶想起家人、愛人、親人、朋友,觸摸不到,但是卻不斷湧起現生命片段。隨即三通鼓作戰的戰火,一觸即發,生命的最後是守護別離之戰。隨戰火燃燒英魂依在,歌頌鬼雄。
《還神曲》 曲/張呈遠
《九歌·禮魂》通用於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後的送神曲,由於送的不只是神還包括人鬼,所以稱禮魂而不稱禮神。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儀式的最後環節,也是最莊重的祭祀禮儀。禮魂,由美麗的女巫領唱,男女青年隨歌起舞,還要傳花伴歌伴舞,使用芭蕉葉祈福。屈原記錄了這個莊重的祭祀儀式。
另一說禮魂為對英雄祖先的祭祀,不屬於《九歌》之列。還神曲替代了禮魂的儀式,用樂音的引導,讓眾神魂齊聚,為著世人傳頌其偉大,灑落的音符集成祝福,運用各類樂器代表其神通與齊聚,萬神齊踊綻放其莊嚴祥和光芒。
-
注意事項
演出全長:60分鐘
字幕語言:中文
到場注意事項:演出時間晚上14:30,演出前30分鐘14:00開放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