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章1795 in G》巡演

2025.12.11 (四) - 2025.12.19 (五)

《樂章1795 in G》巡演

  • 演出全長

    95分鐘

  • 演出單位

    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 演出地點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 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

  • 演出團隊

    樂團巴洛克獨奏家樂團、演出者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 內容簡介

    自18世紀末以來,作曲家們不斷創作鋼琴三重奏,累積豐富的曲目與內涵,它成為鋼琴樂器發展至今最重要曲種之一。海頓(J. Haydn, 1732-1809)在1760創作其第一首鍵盤三重奏後,至1797年共有45首作品,但海頓早期作品是為大鍵琴或鋼琴創作較難判斷。


    1791-2、1794-5年海頓至倫敦演出、出版並教學,獲得極大成功,他可接觸到英國先進的鋼琴並為其創作,鋼琴三重奏作品XV:25,完成於1795年,相信應是為鋼琴而非大鍵琴所做。幾乎同一時期1776年,莫札特也創作其第一首鋼琴三重奏,至莫札特過世前三年1788年,他創作最後一首,也是第六首鋼琴三重奏作品564,維持三個樂章型態。

    在海頓完成作品XV:25(別名吉普賽Gypsy)同一年,年輕25歲的貝多芬(L. V. Beethoven, 1770-1827)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作品一。這三首三重奏雖非貝多芬首次出版的作品,但很明確從作品一(op.1)的標示,這是Beethoven認可第一首重要可出版的作品。


    此場音樂會,特別選擇19世紀前,在鋼琴三重奏發展前期,三位最重要作曲家的作品,並皆為G大調。根據舒巴特(Christian Schubart, 1739-1791)之教學法Ideen zu einer Ästhetik der Tonkunst (舒巴特過世後,1806年出版),對G大調音樂表情之描述,是具相存風格,像田園詩般的抒情,從心中發出溫和和平靜的情緒,是最適合表達G大調。

    這次音樂會使用的鋼琴是由美國Freeport, Maine的製琴師R. J. Regier於1983年製造完成,模仿1780年代,亙爾特五個八度的鋼琴,對莫札特與貝多芬而言是最熟悉的聲響,而對當今坐在音樂廳欣賞音樂的觀眾卻是最特別的聲音。

     

    演出曲目|

    海頓:G大調第三十九號鋼琴三重奏,作品15:25,「吉普賽」

    J. Haydn: Piano trio No.39 in G Major Hob. XV:25 “Gypsy”(1795)

    I. Andante 行板

    II. Poco Adagio, Cantabile 稍慢板,如歌似的

    III. Rondo all’Ongarese: Presto 輪旋曲,急板

    莫札特:G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564

    W. A. Mozart: Piano trio in G Major, kv 564 (1788)

    I. Allegro 快板

    II. Andante 行板

    III. Allegretto 稍快板

    貝多芬:G大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品1

    L. V. Beethoven: Piano trio Op.1, No.2 in G Major (1795)

    I. Adagio-Allegro 慢板-快板

    II. Largo con espressione 有表情的緩板

    III. Scherzo, Allegro 詼諧曲,快板

    IV. Finale, Presto 終曲,急板

     

    演出人員|

    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 注意事項

    開放時間:演出前30分鐘開放入場

    演出全長:約95分鐘(含中場休息20分鐘)

    到場注意事項:

    ◎本場次同步錄影

    ◎建議6歲以上觀賞。

則推文
尚未登入

    最新新聞

    相關演出

    同場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