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勞(Milo Rau)

介紹

米洛.勞(Milo Rau,1977年1月25日出生)是一位瑞士戲劇導演、記者、劇作家、散文家及講師。他於2007年創立了一家名為「國際政治謀殺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 IIPM)的戲劇和電影製作公司,並在2018年至2023年間擔任比利時根特劇團(NTGent)的藝術總監,徹底改變了該劇團的方向。他以其政治戲劇而聞名。

早年生活與教育

1977年出生於瑞士伯恩(Bern, Switzerland)。他的父系 Rau 家族是猶太人,其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為逃避納粹迫害從德國移居瑞士。他的母系 Larese 家族則具有義大利血統。約兩歲時,父母離異。18歲以前,他的名字為 Milo Larese,但後來他認為該名字過於浪漫,因此改為使用父親的姓氏 Rau。

他曾在巴黎、蘇黎世和柏林學習社會學、德語文學和羅曼學(Romance studies),師從 Tzvetan Todorov 及 Pierre Bourdieu 等知名學者。

近期職業生涯,2023年至今

於2023年1月卸任根特劇團藝術總監,但仍持續參與該劇團的相關事務。同年7月,他成為維也納藝術節(Vienna Festival)的藝術總監。

榮譽與獎項

作品曾受邀參加多個世界頂尖戲劇和藝術節,包括2012-2013柏林戲劇節、亞維儂藝術節、威尼斯雙年展、維也納藝術節及布魯塞爾的Kunstenfestivaldesarts,並在超過30個國家巡演。

他曾獲得多項殊榮,包括2014年瑞士戲劇獎、盲人戰爭廣播劇獎(Hörspielpreis der Kriegsblinden)及公共戲劇節(Politik im Freien Theater)評審團獎。他亦是國際戲劇協會獎(Preis des Internationalen Theaterinstituts)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2018年,在聖彼得堡被授予第十五屆歐洲戲劇獎(Europe Prize Theatrical Realities)。獲獎理由中寫道:

當今世界的複雜性以及那些塑造全球的事件,常因為經濟及政治利益驅使下的快速且表面化的信息而被淡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米洛.勞的戲劇如同一種「必要的戲劇」(necessary theatre):透過聚焦於政治、社會或新聞事件並加以擴展,他促使我們反思並理解當今生活的現實,以及政治、人類社會暴力和我們的未來方向。米洛.勞的戲劇作品融合了其傑出的文學、社會學、新聞、電影及視覺經驗,提供了一種批判性、人文主義及世界觀的視角,為今日的藝術創作帶來希望。

過往演出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晃晃跨幅町

晃晃跨幅町/ Rock Rock Crafting Collective 成立宗旨為「捕捉靈光、超越邊界的當代劇場美學實驗所」。 始終追求劇場性。創作不受時空、媒材、形式和議題侷限,突破消耗性或制式的創作類型,開拓新的美學表達及創作模式;期許開放地保持活性探索與實踐,在劇場脈絡中開展文化對話,也不斷重新評估自己及生活態度。晃晃跨幅町是以技藝跨越時空、耕耘想像的超幅度之地,在無盡的時間中細究,用技藝探勘記憶的洞窟。在不斷位移的時間和空間中搖晃既有的、鬆動固有的、鑿刻存有的,捕捉一瞬即永恆。 過往演出: 2023 TNAF臺南藝術節 晃晃跨幅町《慾望街車》 資料來源:

拾陸製作

臺灣當代魔術劇場團隊,擅長以魔術作為藝術創作手法,將神奇槓桿出另一層的美好。 2020年由魔術師與劇場創作者林陸傑於宜蘭立案,為臺灣唯一將魔術作為敘事載體,並成為劇場創作主軸的團體。近年作品專注於生命的自我認同,以真實事件解構重組,時常出現幻象和敘事並行,找尋魔術與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共感。除了神奇有趣,魔術也可以表現孤獨嗎?那魔術可不可以講述死亡?魔術的本質是神奇,然而這份魔幻卻極少被魔術師拿來使用描述人們所生活的世界,傳達除了驚喜之外的意義表達。 藝術總監林陸傑近年之魔術劇場作品,屢獲國家兩廳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泰慈善基金會、玉山銀行文教基金會、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等機構

臺北木偶劇團

臺北木偶劇團成立於2010年,演職員以中生代為主, 平均習藝年齡達15年以上,以延續傳統布袋戲為職志, 是臺灣具活力的新生代木偶劇團之一。 臺北木偶劇團以承襲傳統藝術、創造精緻藝術之精神, 持續尋找傳統、發掘傳統, 發揮過去習藝時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以認真、用心的製作方針, 在不拘泥于傳統木偶劇之創作形式下, 以多元及多變的木偶劇場藝術特色,創作出更細膩、精緻的表演方式, 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不同以往的布袋戲饗宴。

柏格曼劇團(FC Bergman)

自2007年起創作國際的劇場與歌劇作品,總部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 柏格曼劇團成員史蒂夫.艾爾茨Stef Aerts、喬埃.阿格曼斯Joé Agemans、托馬斯.維斯特拉騰Thomas Verstraeten、瑪麗.芬克Marie Vinck 與德里斯.德.溫Dries De Win 、  約納斯.維米倫Jonas Vermeulen共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