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耿一偉使用「夢向明日的港口」為策劃核心。這句靈感來自日治時期風車詩社,該社團首先將超現實主義引入台灣,這樣具有時代意義的團體,正成立於台南。可以說在命題上,就點明了回望歷史的用意。
藝術節內容從歷史事件(或物件)而來的節目有:《限定認同》、《聲景紀實音樂劇場-旗津白玫瑰.25紀事》、《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成功登陸台南的外來人》、《神鬼人間道》、《蟲的生活:明日的孤魂》、《最微小的聲音?》、《散戲》與《走在龍脊上》等,用意都在挖掘更多的歷史縱深。
明白實驗所《烏腳之謎三部曲:越過一段麻煩的惡水,我回到家》以臺灣「烏腳病」醫療史和藝術家李欣穎家族史為基礎,重現1950年代台灣西南部曾文溪一帶的歷史,打造魔幻寫實的老醫院,邀請觀眾穿越多重影像迷宮,共同解開這段集體記憶之謎。
追尋台馬戲劇交流歷史身影的紀錄片《台下行跡——尋找二戰前台馬戲劇交流的拼圖》,是由馬來西亞「心向太陽劇坊」創作,沈國明博士花費多年時間田調,在馬來西亞民間採集珍貴的口述歷史,也親赴台灣各地圖書館、檔案館尋找文獻。最終,印證了台灣演員於二戰前到馬來亞演劇的史實。
就像紀錄片裡展現的精神: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當下,在越是混沌向前滾動的時代,就越需要理解(或重新理解)丶發覺歷史的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