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最後更新 | 2025.01.09

新聞來源 | NTT台中歌劇院

一步步走上台:薛定洲的百老匯之路

作者: 文|方元 攝影|陳書海 照片提供|薛定洲
分享

薛定洲( Albert Hsueh)出身餐飲世家,高中讀的是餐飲科,可是他不喜歡,於是跑去玩樂團、當主唱,從中發現表演才是所愛,之後進入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接觸到各類表演形式,確定音樂劇為志業。之後進入美國音樂與戲劇學院(AMDA)研習,定居紐約,曾參演《芝加哥》音樂劇,登上美國的劇院舞台,是第一位在美國此劇目中演出的臺灣男演員。

半路出家 趕進度打磨音樂和舞蹈實力

薛定洲說:「音樂劇是綜合的表演藝術,融合音樂、舞蹈、戲劇,我都喜歡。」畢業後前往音樂劇的發源地美國紐約進修,進入美國音樂戲劇學院( The American Musical and Dramatic Academy, AMDA)學習音樂劇表演。

算起來,他是半路出家。同學都是自小學音樂、舞蹈,看到他們一舉腿就可以踢過頭,讓四肢不協調、律動感和柔軟度都不及格的他壓力很大,也曾被同學當面嘲笑。幸好薛定洲很樂觀,「繼續做我想做的事,不管別人的眼光。」 

進美國音樂劇圈 風雪裡等待甄選

到美國,又是另一種困難。薛定洲靠兩項本事過關:獨立與社交。

獨立,本就是負笈留學必備。至於社交能力,他舉例,有時飛到一個城市加入劇組,第一天就會見到一大群陌生人,要想辦法融入,要把自己「提」起來,學著美國人那樣明媚燦爛地道聲「Good morning!」直到開始工作後,才發現「做人」很多時候跟能力一樣重要,得「always be kind」。

真正讓他覺得辛苦的是甄選,因為全美的劇院總是在紐約最冷的時候集中在此辦甄選,並且要求現場報名。薛定洲清晨4點起床,5、6點到會場外排隊,要和2、3百人搶名額,所有人就在零下的室外排隊等9點大樓開門,進去再等,可能等到下午才叫到號碼進場,表演1分鐘,回家等結果。

面對8成的失敗率,薛定洲承認:「一次次被拒絕,很容易打擊信心。但我在美國最大的收穫,就是未因被拒絕而否定自我價值。」他天生樂觀,失敗了再來,就是一直往前衝。音樂劇《芝加哥》,就是第一次沒成功,隔2年再去叩關,終於成功站上舞台。

給新起之秀的建議

薛定洲常在演講中看到年輕人張著晶亮的眼睛,想知道他怎麼走到今天。薛定洲說:「我是一步一步慢慢走的人,所以我給的建議是,不要跟身邊的人比較,每個人有各自的前進速度。這也是我的座右銘。」打擊自信反而會使自己更糟。

他也建議學員勇於爭取。薛定洲說:「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件事,就會為了這件事做很多的努力。」他主動請朋友協助詢問,最後爭取到音樂劇《媽媽咪呀》國際中文版的甄選機會。

勇往直前 向著目標前進

在臺灣期間忙碌時候的放鬆方式,就是和朋友小聚;如果在美國,他會去百老匯看表演,看著看著,他許下心願:希望有一天能成為《悲慘世界》的一員。《悲慘世界》是他接觸的第一部音樂劇,〈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是他學的第一首音樂劇歌曲,在紐約看的第一部音樂劇也是《悲慘世界》,當時受到撼動,讓他始終心嚮往之。

目標很大,但誰說不可能呢?薛定洲覺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勇於爭取,他自己也是這樣向著目標前進。

 

原始報導文章請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