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 | 2025.02.20

新聞來源 | 嚷嚷社

牯嶺街小劇場邁向25週年

作者: 嚷嚷社編輯部 圖片提供|牯嶺街小劇場
分享

攝影:姚立群

這不是(可能也是)劇場鬼故事。

全台(世界)難以找到相同狀況的事情,一座劇場裡面有著三間能關人的拘留室。這就是牯嶺街小劇場。不知道拿去申請金氏世界紀錄的話可不可以成功,但在劇場史上絕對是特別的風景。

在被稱為大劇院時代來臨的現在,來再次好好看看這個華麗轉生,掛牌邁入25週年的牯嶺街小劇場。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北市的牯嶺街(呃,只是以防有人不知道有這條街)。街道本身早年就是文人書客集聚的場所。日治時期這裡是官員的住宅區域,戰後不少日本高階官員離台前就近販售家當,這條街逐漸聚集了許多舊書攤,成為書蟲們的尋寶天堂。1972年因市容整頓,不少舊書攤被拆除,如今雖再難見當時的盛景,但仍在營業的松林書局等舊書屋,依稀能見到往日的痕跡。

小劇場本體建築的歷史,則可追溯至1906年,當時是一座木造官舍,為當地行政官員的住所。隨著時代變遷,1954年改建為臺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辦公廳舍,之後又因行政區域劃分,最終改名「中正二分局」。1995年,隨著中正二分局搬遷,透過藝文界的爭取,北市政府於1998年將這座閒置空間再利用,更改為藝文活動而用的場地。這裡也是全台首座閒置空間轉用為前衛劇場的完美範例。2001年,它才有了現在的名字——牯嶺街小劇場。也算是確立了它的功能:社區型的靈活展演空間。

早個十幾年,你若上了計程車跟司機說:「要去牯嶺街小劇場」,他很可能會疑惑地開往牯嶺街,然後嘀咕著看招牌。直到到了地點,他會恍然大悟地糾正你:「是中正二分局」。也有人一上車就說去「舊的中正二分局」,便能迅速地達到目的地。由此可見這個劇場,與它的派出所前身,是有著難分難捨的關係,這也就不難解釋,多年以後,就算2018年閉館整修,兩年後重新開門,舞台後方的拘留室還是很霸氣地佇在那裡,昭告來者它的身世。(最好對它尊敬點啊!否則......)

閱時 《萬象園》劇照  攝影:羅慕昕

多年來,經營單位從最初的「臺北市小劇場聯盟」,到「如果兒童劇團」,再到現在的「身體氣象館」為主軸,姚立群為館長的管理組織。這裡始終秉持著前衛、實驗、多元的精神。整棟建物三層樓,不僅曾展演過許多國內外藝術家的創意作品,更成為各類文化活動的場所。每年藝穗節都是年輕創作者必搶的熱門場地之外,所主辦的「為你朗讀」劇本徵選挖掘新人劇作家並提供讀劇展演機會丶選拔頒發場地年度演出佳作等等,都替青年創作者提供了被看見的舞台。

攝影:姚立群

牯嶺街小劇場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它保存了歷史的痕跡,更在於它是當代創作的熱土。在這裡,每一場演出都是一次爆發,每一次排練都是一場冒險,而觀眾則在這片充滿歷史情感與創意能量的空間裡,成為藝術旅程的同行者。

🌿 來牯嶺街小劇場吧,讓歷史與藝術的溫度觸動你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