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傳媒/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雲林縣積極推動社區劇場,提供高齡者展現才華的舞台,促進社會參與與心理健康。這些劇場由社區居民主導,呈現在地故事,促進世代溝通,成為全國社區劇場典範。自2011年起,雲林縣已推動超過50個社區劇場,培育逾300位素人演員,其中40%以上為高齡者,補助金額超過600萬元,創造跨世代共融新模式。

各社區劇場各具特色,如長南社區的「長南50年代多語交融的台灣;瓦瑤社區的「瓦作伙鬪陣行」,呈現振興巷弄獅頭歷史;樂活社區的「台灣情花布心」,透過花布記憶展現長輩生活史;豐田社區的「春花夢露」,講述堅強母親奮鬥故事;鹿南社區的「甘味人生-廟埕風華」,演繹義天宮七巧粿傳承與廟埕文化。
縣長張麗善表示,去年縣府以「活躍第三人生•共創銀色幸福」為主題,榮獲2024年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與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活躍獎。透過社區劇場,結合劇場知識、身體開發與情感表達,讓長者活化身心靈,展現生命智慧與活力,並推動地方觀光與社區經濟。

今年雲林社區劇場再升級,縣府推動「玩轉舞台!道具製作派對計畫」,培訓社區劇場種子教師,將偶頭應用於演出、社區活動與藝術推廣。透過角色扮演、故事演繹與街頭表演,強化文化體驗,成為地方文化與觀光發展推手。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未來將深化社區參與,結合更多社造資源,擴大劇場影響,推動跨世代、跨族群共融,並導入偶頭藝術,強化地方文化魅力。社區劇場不僅提升高齡者幸福感,更能吸引觀光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世代共融與文化永續。

雲林縣政府將持續深化劇場推動,透過專業課程,幫助長者分享生命故事,進行肢體開發與表演技巧訓練。今年更擴大社區參與,導入創意偶頭藝術,讓社區故事更具吸引力,成為地方文化推廣與觀光發展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