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君(角色)

介紹

嘉慶帝,清朝第五位統治者,爸爸是高宗純皇帝弘曆,媽媽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出生於1760年11月13日,逝世於1820年9月2日。本名愛新覺羅氏,名顒琰(Yong Yan),公元1796年至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住在首都順天府皇宮紫禁城。

《嘉慶君遊台灣》 是清代流傳在台灣的一個著名民間傳說,講述嘉慶帝微服出巡,暗訪民間疾苦,並來到台灣的故事。這個傳說並沒有確切的歷史證據支持,但它深受民間歡迎,反映了當時百姓對清朝皇帝明察秋毫、關心民間疾苦的期待。《嘉慶君遊台灣》2022年的電視劇,由陳亞蘭主演,陳亞蘭憑藉此角色,獲得2022年第57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創下台灣史第一位以角色性別而非演員性別獲獎的男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明華園戲劇總團的孫翠鳳也主演過《嘉慶君遊台灣》1992年版電視劇,並將於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推出舞台劇版的《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

 

📖 傳說概要


相傳嘉慶帝某天微服私訪來到台灣,想了解當地官員是否貪污腐敗,百姓生活是否安定。他隱瞞身份,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四處走訪,深入了解台灣的民情,並揭發了貪官污吏的惡行,為受害的百姓伸張正義。在這個過程中,嘉慶皇帝與平民百姓有不少互動,留下許多生動的故事。有些版本還描述他在廟宇、茶樓與當地人對話,甚至留下「御賜匾額」或其他象徵皇帝到訪的遺跡。

 

🌟 傳說的意義


反映對賢君的渴望
傳說寄託了老百姓對賢明君主的期待,希望有一位公正、體察民情的皇帝,能夠解決民間疾苦。
反映社會問題
故事往往涉及貪官污吏橫行,嘉慶皇帝的到來揭發貪腐,給予懲處,滿足百姓對公平正義的想像。
文化影響
該傳說在台灣民間廣泛流傳,並衍生出戲曲、歌仔戲等藝術表演,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 傳說種造訪過的地方

草屯慶安宮福德祠
崁頂福安宮
竹山紫南宮
芬園寶藏寺

 

🎭 曾經演過《嘉慶君遊台灣》 的影視作品

歌仔戲
嘉慶君遊台灣 (1985年電視劇):1985年華視歌仔戲,李如麟主演。

連續劇
嘉慶君與王得祿:1972年的華視臺語連續劇,江南、高鳴主演 。
嘉慶君遊台灣 (1980年電視劇):1980年的台視臺語歌唱連續劇,葉青主演。
嘉慶君遊台灣 (1992年電視劇):1992年華視臺語連續劇,孫翠鳳主演。
嘉慶君遊台灣 (1997年電視劇):1997年民視八點檔連續劇,劉德凱主演。
嘉慶君遊台灣 (2009年電視劇):2009年的台視八點檔連續劇,黃少祺主演。
嘉慶君遊台灣 (2022年電視劇):2022年台視八點檔歌仔戲,陳亞蘭主演。
(陳亞蘭憑藉此角色,獲得2022年第57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創下台灣史第一位以角色性別而非演員性別獲獎的男主角。)   

錄影帶
豬哥亮與嘉慶君:1986年三立影視製作的連續劇錄影帶,豬哥亮、青蓉、許家榮、劉林主演,在當時造成廣大的迴響。

 

📖 延伸閱讀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

近期演出

劇照

多媒體影音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狂想劇場

「創作是醒著作夢」,狂想劇場以狂想為名,與社會連結,辯證與反思生活,凝聚臺灣劇場界新的創作力量。 2006 年成立,2009 年登記立案,2011年《賊變》曾入圍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劇團成立至今劇作可分為四個系列「當代新劇本」、「跨界實驗」、「文學觸發」、「紀錄劇場」等。 劇團經營以藝術總監導演廖俊凱與製作人曾瑞蘭為核心,邀請編導、設計與藝術行政等人才合作,狂想成立 18年,不斷探索劇場美學與關注社會題材,每年展演穩定,創作力旺盛,近年製作《非常上訴》、《單向封鎖》等劇作,期待提供觀眾深度多元的劇場體驗。 2024年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

春河劇團

春天枝芽並茂萬物復甦 純淨無暇的河水滋養著生命繼續延續下去 新氣象的季節裡滾動的河水 賦予新的生命遠遠流長於將來 原名春禾劇團,創立於2000年,團長郎祖筠小姐以她多年豐富的傳媒經營累積及舞台創作、製作、表演經驗,兼以深刻女性睿智視野之舞台形象,引領劇場風騷。 2016年更名為春河劇團,並於同年5月推出舞台劇《千年婆媳夾心餅-我妻我母我丈母娘》重返演出舞台。2016-2017年間《我妻我母我丈母娘》全台巡迴25場,一票難求。2018推出經典音樂劇《愛情哇沙米》口碑加演全台17場次。2019年家庭溫馨喜劇《當我們同在一起》,全臺開心演出9場,觀眾在歡笑之餘,更多心靈的感動。 一

EX-亞洲劇團

客家籍資深劇場人林浿安與印度籍新住民藝術家江譚佳彥於2006在苗栗跨國成立。2009年起迄今連續15年獲選Taiwan Top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原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致力於跨文化劇場創作,以風格化肢體表演、意象化視覺呈現,探索與發展當代亞洲劇場新美學。秉持「實驗」與「傳承」精神,積極透過創作落實當代劇場價值,推動藝術教育養成與播種。近年多齣製作紛紛入圍重要獎項、受邀至國際藝術節,為台灣備受矚目、風格獨具的跨文化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

「走出了劇場,長大之後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不要對社會冷漠、不要對世界轉身,把能分享的給有需要的人事物,改變就會從你身上發生。」—余浩瑋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與光明,「藝」術能啟發自我成為完整的人,「盟」有跨域連結、攜手努力的意涵。青藝盟選擇以劇場為媒介,啟發創造力、思考力,透過戲劇教育的真實體驗發揮藝術的魔力,啟蒙青少年自我發展,創造臺灣永續的未來。 創辦人余浩瑋於2000年踏入劇場領域,2006年創立「青藝盟(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接手辦理「花樣戲劇節」至今已屆24年,花樣最重要的意義不只是孕育人才而是陪著青少年找到自己,並理解自己、別人與社會之間的角色關係,繼而能夠擁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