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勞(Milo Rau)

介紹

米洛.勞(Milo Rau,1977年1月25日出生)是一位瑞士戲劇導演、記者、劇作家、散文家及講師。他於2007年創立了一家名為「國際政治謀殺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 IIPM)的戲劇和電影製作公司,並在2018年至2023年間擔任比利時根特劇團(NTGent)的藝術總監,徹底改變了該劇團的方向。他以其政治戲劇而聞名。

早年生活與教育

1977年出生於瑞士伯恩(Bern, Switzerland)。他的父系 Rau 家族是猶太人,其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為逃避納粹迫害從德國移居瑞士。他的母系 Larese 家族則具有義大利血統。約兩歲時,父母離異。18歲以前,他的名字為 Milo Larese,但後來他認為該名字過於浪漫,因此改為使用父親的姓氏 Rau。

他曾在巴黎、蘇黎世和柏林學習社會學、德語文學和羅曼學(Romance studies),師從 Tzvetan Todorov 及 Pierre Bourdieu 等知名學者。

近期職業生涯,2023年至今

於2023年1月卸任根特劇團藝術總監,但仍持續參與該劇團的相關事務。同年7月,他成為維也納藝術節(Vienna Festival)的藝術總監。

榮譽與獎項

作品曾受邀參加多個世界頂尖戲劇和藝術節,包括2012-2013柏林戲劇節、亞維儂藝術節、威尼斯雙年展、維也納藝術節及布魯塞爾的Kunstenfestivaldesarts,並在超過30個國家巡演。

他曾獲得多項殊榮,包括2014年瑞士戲劇獎、盲人戰爭廣播劇獎(Hörspielpreis der Kriegsblinden)及公共戲劇節(Politik im Freien Theater)評審團獎。他亦是國際戲劇協會獎(Preis des Internationalen Theaterinstituts)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2018年,在聖彼得堡被授予第十五屆歐洲戲劇獎(Europe Prize Theatrical Realities)。獲獎理由中寫道:

當今世界的複雜性以及那些塑造全球的事件,常因為經濟及政治利益驅使下的快速且表面化的信息而被淡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米洛.勞的戲劇如同一種「必要的戲劇」(necessary theatre):透過聚焦於政治、社會或新聞事件並加以擴展,他促使我們反思並理解當今生活的現實,以及政治、人類社會暴力和我們的未來方向。米洛.勞的戲劇作品融合了其傑出的文學、社會學、新聞、電影及視覺經驗,提供了一種批判性、人文主義及世界觀的視角,為今日的藝術創作帶來希望。

過往演出

劇照

多媒體影音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狂想劇場

「創作是醒著作夢」,狂想劇場以狂想為名,與社會連結,辯證與反思生活,凝聚臺灣劇場界新的創作力量。 2006 年成立,2009 年登記立案,2011年《賊變》曾入圍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劇團成立至今劇作可分為四個系列「當代新劇本」、「跨界實驗」、「文學觸發」、「紀錄劇場」等。 劇團經營以藝術總監導演廖俊凱與製作人曾瑞蘭為核心,邀請編導、設計與藝術行政等人才合作,狂想成立 18年,不斷探索劇場美學與關注社會題材,每年展演穩定,創作力旺盛,近年製作《非常上訴》、《單向封鎖》等劇作,期待提供觀眾深度多元的劇場體驗。 2024年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

C MUSICAL

Care.Cure.Comfort 讓音樂劇成為一種日常,用音樂劇去照顧、療癒、撫慰現代生活裡的忙碌、疲憊與孤獨。 C MUSICAL製作,以製作與創作中文音樂劇為發展核心。推出作品包含: #不讀書俱樂部 #焢肉遇見你 #最美的一天 #傾城記 #我的上海天菜 #徽因 #小王子 #LetMeFly   共同創辦人  張芯慈Hsin-Tzu, Chang 台北人,音樂班、音樂系,背著15公斤的低音提琴走過了十來年的求學生涯,經過幾次人生跑道轉換,最終在音樂劇的世界裡找到了歸屬;希望能做出令觀眾想一看再看的音樂劇。是個韓國通。 李品濤 Pin

柏格曼劇團(FC Bergman)

自2007年起創作國際的劇場與歌劇作品,總部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 柏格曼劇團成員史蒂夫.艾爾茨Stef Aerts、喬埃.阿格曼斯Joé Agemans、托馬斯.維斯特拉騰Thomas Verstraeten、瑪麗.芬克Marie Vinck 與德里斯.德.溫Dries De Win 、  約納斯.維米倫Jonas Vermeulen共同創作  

山東野表演坊

山東野表演坊 成立於1999年,是花蓮的第一個正式登記劇團。 我們的作品可能會在火車上、荒田中、巷弄裡、餐桌上,或是博物館、飯店房間⋯等各種非典型場域, 致力於讓表演融入花蓮的每一處角落,與觀眾共同探索空間與故事的無限可能。 自2018年以後,山東野從單純的年度徵才轉向營運型發展, 創造更多機會讓在地年輕創作者參與,也讓劇場藝術更深入在地的生活。 ※2024年獲選花蓮縣傑出演藝團隊   近年作品 2024 - 太平洋左岸藝術季 《只是想回家卻被錯認成返鄉青年只好努力成為人上人》 - 考古劇場《巨人踩過那座山》 - 台語主流計畫《這酒是人聲》 - 餐

慢島劇團

以緩慢的島嶼為名,期許以藝術舒緩眾人生活步調;長期關注並創作在地性、議題性作品,常於非劇場空間演出。2021年起透過#妮妮的小祕密 親子偶戲,致力推廣幼兒身體界線議題。歡迎邀演。     慢島劇團曾將勞工及移工故事創作成大型歌舞劇《鐵工廠》(2013)、描述卡拉ok文化與女性生命故事的《月嬢》(2010)、也搬演過莎士比亞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環境劇場(2016|2019)。《雲裡的女人》(2018)、《高地來的男人》 (2020)讓更多人知道,桃園中壢一帶有許多雲南的移民,有別於大家所熟知到國民黨軍隊撤退來台路徑,他們另有一段曲折的在邊境求生續命的歷程。2021年舉辦慢島慢慢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