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最後更新 | 2025.01.09

新聞來源 | 嚷嚷社

《勸世三姊妹》前進紐約外百老匯,導演曾慧誠探尋更大的市場

作者: 嚷嚷社編輯部 圖片提供|躍演VMTheatre Company
分享

2025年1月,台灣音樂劇作品《勸世三姊妹》( Don't Cry, Dancing Girls the Musical )前進紐約外百老匯舞台,作為此事件的核心人物,躍演劇團藝術總監及導演曾慧誠(Chris Tseng)很明確地說明這是一次試演,用意是呈現該劇的潛力,主要是邀請業界人士來交流及測試在美國(紐約)市場上演的可能性。僅管如此,這樣的一個行動,也可以說是台灣音樂劇史無前例的大動作了,在近期極為受到注目,備受熱議。

近年來的現象級票房奇蹟

《勸世三姊妹》自2021年讀劇版本登場以來便廣受好評,2023年首演更創下票房秒殺的佳績,後續巡演場場爆滿,號稱為「比五月天演唱會的票還難搶」的劇場票房奇蹟。故事以雲林虎尾三姊妹的家族故事為主軸,融入台灣特有的牽亡文化,生動刻畫了深刻的親情議題與情感,牽亡歌的台灣調性又為音樂劇帶來了生動的庶民生活感,增添了獨特的情懷。曾慧誠表示,這樣的題材既具台灣特色,又能引發普世共鳴,正是它能得到觀眾共鳴的重點。

《勸世三姊妹》締造了如開賣五分鐘內售完一萬五千張票丶開賣十場在十分鐘內完售等等一次次的佳績。曾慧誠驚訝地發現這齣戲有著與一般大眾的溝通丶引起共鳴的力量,於是啟發了他的想法:「何不帶作品去到更好的市場?」於是去外百老匯試水溫的想法就浮現出來。

「帶著《勸世三姊妹》的文化和情感,希望能在紐約這個世界音樂劇的中心地帶獲得更多可能性。」曾慧誠提到文化推廣,

原來在曾慧誠的心裡,百老匯對於不同的文化有著寬廣的接納度。像背景在非洲的《獅子王》丶越戰背景的《西貢小姐》丶在觀賞這些戲的同時也就接收到不同的文化因子。曾慧誠想要的就是這個,他認為最強大的文化推廣,是以流行文化為載體被接收。像近年來的韓流使得KPOP被世界接受。這就是文化力量的展現。雖然百老匯市場有著強大明確的商業模式,但製作團隊和創作人仍能在這樣的狀態下,找到和觀眾溝通的管道,在說好故事和賣完票之間找到平衡。當然,這應該也歸功於百老匯有著足夠的看戲觀眾,同時也樂於欣賞帶來不同視野的戲。這應該也是曾慧誠所說的,更好的市場的一環吧?

導演曾慧誠(圖片提供:曾慧誠)

簡單,但要完整動人

然而,挑戰外百老匯市場並非易事。紐約是全球音樂劇的最高殿堂,競爭激烈,標準極高,同時也需要識貨的引路人。在製作過程中,劇團得到了製作人Ken Dingledine的加入。他曾參與多部百老匯知名作品的製作,包括東尼獎名作《紅磨坊》(Moulin Rouge! The Musical)。其實一開始,《勸世三姊妹》並沒有引起他的興趣,直到他親眼見證此劇在商業上的佳績,戲和觀眾之間的瘋狂化學效應,這才決定成為引路人。想來也算是這戲替自己爭取到了外百老匯門票。

Ken Dingledine有句話成為此次美國行演出的指導方針:「在紐約,你可以簡單,但你必須完整。」劇團帶上全部的演員,縮減佈景道具等技術,顯示出兩件事:一是因為試演重點在呈現精華而非正式演出;二是顯示了演員才是完整表達情感的重要媒介。劇情故事及人物之間的情感,是這戲動人的核心之源。

《勸世三姊妹》將於1月15日和16日在台大遊心劇場舉行紐約行前售票演出,作為最終的彩排與調整,也有著募款的用意,畢竟現實中,離達標的製作費用還有著不小的差距要補足。像是怕大家對這次的演出有誤解,他特別解釋會看到一個極簡的舞台。但對於故事核心有信心的他,也相信可以靠著演員及劇情來拉住觀眾,進行一場簡單但完整的演出。

從台灣到紐約:跨越文化與語言的挑戰

對於未來,他抱持著謙虛與期待。歐美音樂劇資本之大令人羨慕,但真正讓作品扎實的是完整的創作流程,包括工作坊、試演、預演、到首演的每一個階段。對於這樣的過程他心裡有數,首先是劇本台詞要改寫為英文,勢必要重寫而非翻譯,核心不變但故事情節可能要因應西方文化做些更動,歌曲更得找到適合的當地業界人士編寫,才有可能符合當地市場。這些步驟做下來,花費個五六年的時間都算順利的。曾慧誠沒有天真地以為有夢最美,希望馬上就會相隨。他努力打開一個個環節,帶著長程計劃穩步通關。問他這麼做的核心動力到底是什麼?他居然有點害羞,怕說出來的真心話聽起來太肉麻:「想要用最能被大眾接受的方式,將台灣文化帶到世界去。」原話說起來有點斷續,但主要的大意如此。他害怕別人以為他打高空講大道理,但其實是可以信服的,如果沒有強大的核心目標支持,如何能面對一路的荆棘?

《勸世三姊妹》將於2025年1月23日至25日在紐約Theatre Row劇場演出四場,以音樂劇音樂會的形式,展示台灣文化的魅力潛能。讓我們先預祝前行順利。演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