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 | 2025.04.02

新聞來源 | 銳傳媒

以創意撐場:台灣在大阪世博會的民間突圍

作者: 楊聰榮
分享

【專欄】以創意撐場:台灣在大阪世博會的民間突圍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即將舉行,全球逾160個國家積極參與,準備在這場科技與文化的國際競演中亮相。而台灣,儘管早已擁有高度發展的科技實力與文化內涵,卻因長期政治現實,被排拒在正式國家名義之外,再度錯失以「國家代表」之姿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在這樣的困境中,民間社會沒有退縮。一項名為「台灣自己館」的計畫應運而生,由學者與多個民間團體共同推動,以認養2300支象徵人民意志的木樑柱作為展館主結構,預計於世博會期間展出台灣的文化、文學與創意。這項行動,無疑是一場具有象徵性與實踐力的突圍。它不只是對政治封鎖的回應,更是一種向世界展示韌性與創意的方式。

此舉讓人想起世博會歷史上的民間角色。雖然世博一向被視為國家實力的舞台,但在關鍵時刻,往往是民間力量讓展覽更具靈魂與生命力。這次「台灣自己館」的出現,恰恰體現了當官方資源受限時,民間如何接棒,完成國際連結的使命。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這場突圍背後的艱辛。原本預計由民間企業籌設的「玉山館」,因預算遭刪減而陷入資金困境。政府在預算調度與外交策略上顯得消極,讓民間力量不得不扛下推展國家形象的責任。即使文化部規劃在日本各地舉辦文化活動,嘗試補足官方缺席的空白,但與其他國家全力出動、打造國家館的氣勢相比,台灣的參與仍顯薄弱與分散。

我們不能只讚美民間的創意與熱情,卻對制度上的缺位視而不見。事實上若台灣希望在國際場域中爭取更多話語權,光靠民間發聲遠遠不夠。長遠而言,政府必須與民間形成協作夥伴關係,積極規劃國際參與策略,避免反覆無常的預算決策與政策搖擺。尤其是在面對如世博會這類高能見度、具政治與文化雙重象徵的場合,更應把握機會發聲與布局。

國際社會重視的是穩定與信任。當其他國家以國家名義大張旗鼓地參展,台灣卻被迫躲藏在民間名義後面,這不僅影響外界對台灣的認知,也削弱了自身對外溝通的主動權。如今,「台灣自己館」撐起了這場參與的門面,但若無後續政府政策與資源的接續支撐,其效益勢必有限。

這場突圍應成為一個提醒,在國際場域上爭取能見度與認同,不是短期突擊可以達成的,而需建立在長期、穩定且策略清晰的文化外交與國際參與路徑上。台灣不只需要一座展館,而是需要一整套讓世界看見、理解並尊重台灣的整合方案。

未來唯有擺脫「民間補位」的被動角色,朝向「全面參與」的主動出擊,台灣才能真正讓世界不僅看見其存在,更理解其價值與立場。而這份轉變,不只是對民間努力的回應,更是對整體國家戰略思維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