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賽爾》(Giselle)是浪漫主義時期的芭蕾舞劇,首演於1841年,由阿道夫・亞當作曲,是最經典的芭蕾劇目之一。劇情分為兩幕,講述一個關於愛、背叛與原諒的淒美故事,融合了人間與靈界的元素。
由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與編舞家阿喀郎・汗攜手呈現的《吉賽兒》,這齣經典變得完全不同——它不再是老套故事的再現,而是一場直指當代情感與社會結構的身體辯證。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喀郎在此劇中結合東方、西方與南方不同的肢體與戲劇元素,例如幽靈們「微利絲」(Wilis)—傳說中在婚前死去的少女幽魂,手持長棍,象徵情緒與靈能,亦是一種女性權力的表徵。她們不是單純的亡靈,而是凝視傷痛的見證者。
(照片兩廳院提供 圖稿安安安柏(@letstalkamber) 授權)
而吉賽兒的面部表情與手勢細節,幾乎不需要任何語言說明,觀眾便能感受到她在每個選擇與情緒波動中的掙扎與覺醒。這樣的表演語彙,結合南方印度卡達克舞文化,劇中還加入了獨特的手印(mudra)元素。這些精緻且多變的手部姿勢與面部表情,超越了傳統芭蕾的形式,能傳達豐富的意義,進入一種近乎詩意的現代敘事。
而轉場設計則以一面象徵權力、壓迫與黑暗的巨大牆面貫穿全劇,始終令人無法忽視——它是一種視覺壓力,也是一種隱喻,象徵著階級、權力、失語與被拒絕。
故事從平凡的吉賽兒與阿爾巴特探索彼此世界開始,兩人相愛,肢體交纏、神情柔和,道盡愛情的酸甜苦辣。當貴族勢力突如其來地介入,粉碎了愛戀的幻夢,尊貴與鄙視的壓迫感籠罩全場,觀眾彷彿成了吉賽兒,感受撕心裂肺的背叛與羞辱,並隨她一同墜入幽魂「微利絲」(Wilis)的世界。
(照片兩廳院提供 圖稿安安安柏(@letstalkamber) 授權)
幽靈皇后「彌兒塔」(Myrtha)賦予吉賽兒「微利絲」的能力,而當阿爾巴特悔恨現身,彌兒塔鼓動吉賽兒將他引誘致死,然而心地柔暖的吉賽兒選擇原諒。它讓我重新思考「原諒」究竟是什麼——不是退讓,而是通過理解與自持所達到的超越。而所謂的「浪漫」,在這個版本裡,也不再只是愛的甜美,而是與階級、性別、社會結構交纏的複雜感受。
最終,她與幽魂姐妹一同消散於夜色,而阿爾巴特孤身站在高牆之外,被自己所屬的階級世界永遠拒於門外。
(照片兩廳院提供 圖稿安安安柏(@letstalkamber) 授權)
阿喀郎・汗的《吉賽兒》不僅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對當代社會的深刻反思。它融合多元文化與舞蹈技巧,透過更加直白且感性的肢體語言,讓觀眾不需翻譯,即能感受到愛、失落與救贖的力量,並在我們當下的生命經驗中,持續發出新的聲音。
撰稿編輯:(^◔ᴥ◔^)特約編輯
審稿編輯:陳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