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宇航

介紹

溫宇航(1971-2000年),出生於中國北京,京、崑劇表演藝術家。畢業自北京戲曲學校崑劇班,師承馬玉森、滿樂民、朱世藕、沈世華、張毓雯、傅雪漪、劉國慶等。並獲南崑藝術家蔡正仁、岳美緹、汪世瑜、石小梅、張洵澎、王泰祺、樂漪萍等人指導。1988年就職於北京北方崑曲劇院,為北京文化局二十一世紀重點藝術人才,在德國被稱為「中國藝術家的明星」。1999年應美國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之邀演出足本《牡丹亭》(陳士爭導演),享譽全球。[1]2010年正式加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並定居臺灣,現為國光劇團一等演員。。

經歷

1988年就職於北京北方崑曲劇院,受洪雪飛老師器重,主要代表劇碼有《牡丹亭》《白蛇傳》《偶人記》《晴雯》等。

1999年應美國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之邀演出足本《牡丹亭》(陳士爭導演),先後赴法國、義大利、澳洲、丹麥、奧地利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巡演。

2005年,應台灣蘭庭崑劇團邀請演出《獅吼記》,從此結下台灣的藝術表演之路。此後陸續演出《尋找遊園驚夢》《蘭庭六記》《明皇幸蜀圖—長生殿》《玉簪記》《又見百變崑生》《移動的牡丹亭》等劇目,都深獲台灣觀眾喜愛。《蘭庭六記》更獲臺灣金曲獎「最佳傳統音詮釋獎」。

2007年起,與國光劇團合作主演《李慧娘》《新繡襦記》,開啟京劇專業表演。2010年正式加盟國光劇團,參與主演新編京、崑作品有《百年戲樓》《梁山伯與祝英台》《水袖與胭脂》《康熙與鰲拜》《十八羅漢圖》《西施歸越》《孝莊與多爾袞》《孟麗君》《定風波》《天上人間.李後主》《夢紅樓.乾隆與和珅》,與台日跨界創作《繡襦夢》等。

2012年正式拜京劇表演藝術家姜(妙香)派重要傳人林懋榮先生為師,曾獲金曲獎個人「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演出作品

崑劇

  • 《西廂記》
  • 《荊釵記》
  • 《范蠡與西施》[2]
  • 《琵琶記》

新編崑劇

  • 《梁山伯與祝英台》

京劇

  • 《鳳還巢》
  • 《百花公主》
  • 《豆汁記》
  • 《白蛇傳》
  • 《孟麗君》

新編京劇

  • 《水袖與胭脂》
  • 《西施歸越》
  • 《十八羅漢圖》
  • 《康熙與鰲拜》
  • 《孝莊與多爾袞》
  • 《夢紅樓.乾隆與和珅》
  • 《定風波》
  • 《天上人間.李後主》
  • 《豔后和她的小丑們》

京劇舞台劇

  • 《百年戲樓》

溫宇航還曾參與指導「牡丹亭」的製作,將崑劇與他藝術元素結合,「牡丹亭」被世界木偶協會美加分會選為2000年度大獎作品[1]

獲獎

1994年,榮獲崑劇青年演員蘭花優表演獎;1998年,榮獲二十一世紀優秀藝術家獎[1];2013年,榮獲第20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3]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溫宇航. 崑曲藝術研習社. [2019-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1). 
  2. ^ 陳怡蓁. 藝文FUN輕鬆專訪溫宇航. 趨勢教育基金會. [2019-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3. ^ 劉裕彬. 第20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今晚在展演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桃園市政府. [2019-04-29]. 

外部連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溫宇航&oldid=78045503

近期演出

過往演出

劇照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狂想劇場

「創作是醒著作夢」,狂想劇場以狂想為名,與社會連結,辯證與反思生活,凝聚臺灣劇場界新的創作力量。 2006 年成立,2009 年登記立案,2011年《賊變》曾入圍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劇團成立至今劇作可分為四個系列「當代新劇本」、「跨界實驗」、「文學觸發」、「紀錄劇場」等。 劇團經營以藝術總監導演廖俊凱與製作人曾瑞蘭為核心,邀請編導、設計與藝術行政等人才合作,狂想成立 18年,不斷探索劇場美學與關注社會題材,每年展演穩定,創作力旺盛,近年製作《非常上訴》、《單向封鎖》等劇作,期待提供觀眾深度多元的劇場體驗。 2024年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

IATC TW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

國際劇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 IATC)於1954年成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B級組職,以集合全球劇場工作者與評論人、書寫者,進行劇場書寫與研究的文化交流為宗旨,每兩年舉辦全球年會。「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IATC TW)於2006年8月立案,設立宗旨為致力於提升國內劇場評論之專業精神、促進國內外劇場評論之交流、提高劇場藝術之生態發展與品質,積極建立評論書寫的發表介面及與世界接軌的協作平台。2017年選舉第二屆理監事代表會,重新進行資源整合及組織更新,是一兼容不同領域評論者、不同位置書寫者的文藝團體。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

SML 樂劇創製股份有限公司

SML樂劇創製,簡稱SML(Storytellers Musical Lab),是由臺灣音樂劇創作者林孟寰(大資)與雷昇共同創立,秉持的核心理念為:「故事」、「音樂」與「實驗精神」。 除了原創音樂劇作品由創作發想到登台製作、由小至大(S.M.L.)的孵化過程,SML更希望藉由版權音樂劇的引進製作、新媒體合作等推廣方式,提供更多元化的內容產品,並為其尋找相應適當的呈現規格,探索開發臺灣音樂劇的各種可能。

臺北木偶劇團

臺北木偶劇團成立於2010年,演職員以中生代為主, 平均習藝年齡達15年以上,以延續傳統布袋戲為職志, 是臺灣具活力的新生代木偶劇團之一。 臺北木偶劇團以承襲傳統藝術、創造精緻藝術之精神, 持續尋找傳統、發掘傳統, 發揮過去習藝時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以認真、用心的製作方針, 在不拘泥于傳統木偶劇之創作形式下, 以多元及多變的木偶劇場藝術特色,創作出更細膩、精緻的表演方式, 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不同以往的布袋戲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