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宇航

介紹

溫宇航(1971-2000年),出生於中國北京,京、崑劇表演藝術家。畢業自北京戲曲學校崑劇班,師承馬玉森、滿樂民、朱世藕、沈世華、張毓雯、傅雪漪、劉國慶等。並獲南崑藝術家蔡正仁、岳美緹、汪世瑜、石小梅、張洵澎、王泰祺、樂漪萍等人指導。1988年就職於北京北方崑曲劇院,為北京文化局二十一世紀重點藝術人才,在德國被稱為「中國藝術家的明星」。1999年應美國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之邀演出足本《牡丹亭》(陳士爭導演),享譽全球。[1]2010年正式加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並定居臺灣,現為國光劇團一等演員。。

經歷

1988年就職於北京北方崑曲劇院,受洪雪飛老師器重,主要代表劇碼有《牡丹亭》《白蛇傳》《偶人記》《晴雯》等。

1999年應美國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之邀演出足本《牡丹亭》(陳士爭導演),先後赴法國、義大利、澳洲、丹麥、奧地利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巡演。

2005年,應台灣蘭庭崑劇團邀請演出《獅吼記》,從此結下台灣的藝術表演之路。此後陸續演出《尋找遊園驚夢》《蘭庭六記》《明皇幸蜀圖—長生殿》《玉簪記》《又見百變崑生》《移動的牡丹亭》等劇目,都深獲台灣觀眾喜愛。《蘭庭六記》更獲臺灣金曲獎「最佳傳統音詮釋獎」。

2007年起,與國光劇團合作主演《李慧娘》《新繡襦記》,開啟京劇專業表演。2010年正式加盟國光劇團,參與主演新編京、崑作品有《百年戲樓》《梁山伯與祝英台》《水袖與胭脂》《康熙與鰲拜》《十八羅漢圖》《西施歸越》《孝莊與多爾袞》《孟麗君》《定風波》《天上人間.李後主》《夢紅樓.乾隆與和珅》,與台日跨界創作《繡襦夢》等。

2012年正式拜京劇表演藝術家姜(妙香)派重要傳人林懋榮先生為師,曾獲金曲獎個人「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演出作品

崑劇

  • 《西廂記》
  • 《荊釵記》
  • 《范蠡與西施》[2]
  • 《琵琶記》

新編崑劇

  • 《梁山伯與祝英台》

京劇

  • 《鳳還巢》
  • 《百花公主》
  • 《豆汁記》
  • 《白蛇傳》
  • 《孟麗君》

新編京劇

  • 《水袖與胭脂》
  • 《西施歸越》
  • 《十八羅漢圖》
  • 《康熙與鰲拜》
  • 《孝莊與多爾袞》
  • 《夢紅樓.乾隆與和珅》
  • 《定風波》
  • 《天上人間.李後主》
  • 《豔后和她的小丑們》

京劇舞台劇

  • 《百年戲樓》

溫宇航還曾參與指導「牡丹亭」的製作,將崑劇與他藝術元素結合,「牡丹亭」被世界木偶協會美加分會選為2000年度大獎作品[1]

獲獎

1994年,榮獲崑劇青年演員蘭花優表演獎;1998年,榮獲二十一世紀優秀藝術家獎[1];2013年,榮獲第20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3]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溫宇航. 崑曲藝術研習社. [2019-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1). 
  2. ^ 陳怡蓁. 藝文FUN輕鬆專訪溫宇航. 趨勢教育基金會. [2019-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3. ^ 劉裕彬. 第20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今晚在展演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桃園市政府. [2019-04-29]. 

外部連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溫宇航&oldid=78045503

近期演出

過往演出

劇照

多媒體影音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臺北木偶劇團

臺北木偶劇團成立於2010年,演職員以中生代為主, 平均習藝年齡達15年以上,以延續傳統布袋戲為職志, 是臺灣具活力的新生代木偶劇團之一。 臺北木偶劇團以承襲傳統藝術、創造精緻藝術之精神, 持續尋找傳統、發掘傳統, 發揮過去習藝時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以認真、用心的製作方針, 在不拘泥于傳統木偶劇之創作形式下, 以多元及多變的木偶劇場藝術特色,創作出更細膩、精緻的表演方式, 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不同以往的布袋戲饗宴。  

柏格曼劇團(FC Bergman)

自2007年起創作國際的劇場與歌劇作品,總部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 柏格曼劇團成員史蒂夫.艾爾茨Stef Aerts、喬埃.阿格曼斯Joé Agemans、托馬斯.維斯特拉騰Thomas Verstraeten、瑪麗.芬克Marie Vinck 與德里斯.德.溫Dries De Win 、  約納斯.維米倫Jonas Vermeulen共同創作  

七転演劇部

七転演劇部由劇場工作者林靖雁創立,並由其擔任部長,自2017年開始推出作品,並於2024年8月正式登記立案。劇團目前的創作聚焦於兩大主軸:「七罪系列」與「單人表演系列」。 「七罪系列」旨在以嶄新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七宗罪」的概念,探討社會少數族群在生存中所面臨的複雜困境,打破傳統二元對立的觀念。在製作層面上,劇團積極與台灣新生代文本創作者合作,目前已經完成了由林靖雁所著的《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代表色慾)以及鄭智源創作的《我總是羨慕有魔法的人》(代表忌妒)。接下來,劇團將演出代表暴食與懶惰的命題式文本。 「單人表演系列」則更為個人化,聚焦於林靖雁的個人生命歷程,藉由他的故事反映出

SML 樂劇創製股份有限公司

SML樂劇創製,簡稱SML(Storytellers Musical Lab),是由臺灣音樂劇創作者林孟寰(大資)與雷昇共同創立,秉持的核心理念為:「故事」、「音樂」與「實驗精神」。 除了原創音樂劇作品由創作發想到登台製作、由小至大(S.M.L.)的孵化過程,SML更希望藉由版權音樂劇的引進製作、新媒體合作等推廣方式,提供更多元化的內容產品,並為其尋找相應適當的呈現規格,探索開發臺灣音樂劇的各種可能。

拾陸製作

臺灣當代魔術劇場團隊,擅長以魔術作為藝術創作手法,將神奇槓桿出另一層的美好。 2020年由魔術師與劇場創作者林陸傑於宜蘭立案,為臺灣唯一將魔術作為敘事載體,並成為劇場創作主軸的團體。近年作品專注於生命的自我認同,以真實事件解構重組,時常出現幻象和敘事並行,找尋魔術與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共感。除了神奇有趣,魔術也可以表現孤獨嗎?那魔術可不可以講述死亡?魔術的本質是神奇,然而這份魔幻卻極少被魔術師拿來使用描述人們所生活的世界,傳達除了驚喜之外的意義表達。 藝術總監林陸傑近年之魔術劇場作品,屢獲國家兩廳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泰基金會、玉山銀行、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等機構支持。 __

臺灣崑劇團

關於臺灣崑劇團 【緣起】 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支持下,1991至2000 年,由曾永義教授和洪惟助教授主持的「崑曲傳習計畫」,廣泛邀集中國大陸各劇團優秀的崑劇演員及教師來台教授崑曲,多年來培訓出一批專業表演者。 【創團】 為了延續此計畫的成果,2000年在洪惟助教授的帶領下,以參與該計畫的成員為基礎,組成了台灣第一個專業崑劇表演團體「臺灣崑劇團」。持續聘請中國大陸名師來台教學, 並吸收年輕演員入團學習,現有演員三十餘人,並有專業水準的伴奏樂隊。 【發展】 臺灣崑劇團行當齊全,能演劇目相當多元。這批由大陸眾多崑劇名師指導訓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