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躍演VMTheatre Company
被譽為票比五月天難買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故事始於躲債多年的三姊妹,為了遺產去學牽亡歌陣,並陸續掀開往事。
2023年首演丶2024年重演均場場秒殺,一票難求。2025年1月,《勸世》史無前例前進紐約外百老匯舞台丶填滿99個位置的Row Theatre,以音樂劇音樂會(musical concert)的形式演出4場。
演出結束,躍演劇團藝術總監及導演曾慧誠帶著滿滿的回憶和啟發回到台灣;他與製作人林易衡在2月17日丶《PAR表演藝術》在兩廳院舉辦的分享會上,暢談前進紐約的心得、以及對於《勸世》繼續進軍國際的期待。
📣籌備演出期間麻煩多多📣
曾慧誠笑言《勸世》進軍紐約的想法,是源於一場與美國音樂劇製作人Ken Dingledine的閒談而來;然而決定執行之後,他和林易衡就發現第一個需要克服的問題,是錢。像這次音樂劇音樂會一週所需的費用,包含旅運、台前幕後演出費、場地以及製作等,就已經高達900萬台幣!高昂的預算,幸得文化部補助以及坊間企業贊助而籌得。
除了成本,團隊也需要面對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問題。「製作人說,翻不出來的笑話全部拿掉。」曾慧誠直指語言和語境問題直接影響劇本的調整。演員薛定洲這次擔任新角色英文說書人,分擔了大伯公的台詞量;另除了複雜的華人家庭稱謂,《勸世》的牽亡文化亦劍走偏鋒,曾慧誠直言在文化轉譯的過程中,需要狠心調整文本。
📣持續發展《勸世》國際版將會遇到甚麼難關?📣
在百老匯製作線上,有明確的發展歷程。吸取了這次經驗,二人提到接下來如持續發展《勸世》的國際版,則需要回到讀劇階段、找適合的作者撰寫文本;除了跟進版權和轉譯改編,亦需要透過募資達至少4800萬台幣,才能完成試演(Try Out,即上圖的綠燈線)的所有階段。
過多外部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勸世》的孵化時程。例如心儀的創作者已經進入其他製作的話,需要等待一年才有機會排定他的檔期。加上團隊對於尋找的人才也有期盼,希望故事能在異鄉落地,需要的正是文化背景不太相似的創作者群。
搶佔劇場檔期也是一大因素,百老匯的文化是劇團先決定座位數量,再進攻相符規模的劇院;然而如遇上前一檔期加演,則會加長排隊等待的時間。
📣《勸世三姊妹》國際版音樂劇最快2030年面世?!📣
從分享會步出門後,腦中浮現的是屬於《勸世》的時間線。
二人期望《勸世》2026年在台灣入場人次達5萬,即需要在國內巡演約30至40場。假設4-5個城市各演8-10場,向劇院申請檔期,估計會是挑戰;另外最快的話,也預計要2030年才有機會看到《勸世》國際版登場。
從2021年的讀劇、2023年首演到2025年殺進紐約外百老匯舉辦音樂劇音樂會,到2026年的巡演計劃和預期最快2030年有機會登場的國際版Try-out試演......把《勸世》時間線湊合起來,會發現是快一整個十年的時間。人生有多少個十年?這趟百老匯之旅帶來怎樣的新視野,支撐他們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