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家李龍泉
李龍泉的雕塑題材來自日常生活,雕塑出的座椅、爐、茶壺、板凳、木屐已不再真正生活中實用的器物;它們變成了能愉悅我們的藝術品。
在轉換人造物到雕塑藝術的過程中,李龍泉所採用的人造物或日常用品失去它們原本的功能,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中的一部分。例如鐵槌在〈三隻腳的聯想2003〉中變成作品的腳;銅缽在〈祈福、祝福2003〉作品中成了帽子。因此可以說,不論再現自然或人的激情,他的作品總是帶有巧智(wit)性質,這一點確實與國內當代重形式,輕內容的所謂現代主義雕塑有所不同。
生涯簡述
李龍泉1951生,雲林縣北港人,父親李祖墾,母親李蔡玉霞都是小學教員。兄弟姊妹有五人,排行老四,從小在學校宿舍長大,成長過程中有父母親的教導及老師的鼓勵,對音樂、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開啟走向藝術創作的思考之路。而一牆之隔的典型農村生活,阿公家的農具、物品、兒時的生活記憶,也都成為李龍泉日後創作的來源。家中成員一半以上都是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可稱是藝術之家。
1973國立藝專第四屆雕塑科畢業後,定居新竹擔任原形設計師。1976與大學同班同學陶琪芬共組家庭,育有兩子。期間原型設計的工作外,妻子也協助李龍泉開始專業創作。
1985李龍泉全心投入藝術專業創作,包括木雕、石雕、現成物等多媒材組合作品數十件。創作作品加入農具、鏟子、木屐、長板凳、米酒頭等生活元素,讓創作與生活經驗緊緊相扣,充滿著鄉土情懷,更展現台灣這塊土地孕育而成的濃厚情感。
1996李龍泉心痛失摯愛,妻子因病提早離開人世。同一年參加高雄市立美術館第十三屆美展榮獲雕塑組首獎,這是他與妻子共同的心血。這份榮耀,卻來不及與她分享,心感遺憾!1997人生最低潮時,認識當時在廣播電台工作的鍾琴,
兩人決定攜手共度人生,婚後繼續共同扶持創作,也是人生另一階段開始…
1998榮獲台灣省第一屆優良藝術家美術類首獎1998至2008年間參與文建會公共藝術設置獲選作品多件:溝通、河圖洛書、校園倫理、生生不息、蛻變、鳳岡鳳鳴、物出真情、松林長青、青春舞曲、風動、淨海、絃歌等等…。這期間也被聘為文化部公共藝術執行及評審委員。
鍾琴也因李龍泉的鼓勵下,開創屬於自己的彩繪玻璃創作之路。
2004李龍泉回母校(國立藝專)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研究所深造,於2006年畢業。
2008聘請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講師
同時也擔任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06-2013期間受邀北京、新加坡、荷蘭、匈牙利、羅馬尼亞、韓國、泰國駐地創作及展覽更增添了李龍泉人生創作過程的豐富性。
2014受邀名山藝術竹科館展出《烏托邦時光》李龍泉創作展,雕塑作品及油畫在在展現個人的獨特創作風格,參觀者及蒐藏家眾多。李龍泉的創作生涯也再現佳績…
李龍泉有句話讓人深刻:我把每一天當最後一天,也把每一天當第一天。他把平日的思想、生活、創作以真誠自由的方式呈現,更實踐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