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典

介紹

📣嚷編:陳煜典(Chen Yu-Dian)

 

陳煜典,居住與工作於臺北,導演。以「劇場」作為主要展演形式之創作者。其編導作品主題多元,涵蓋實驗戲劇、魔術、南管、展覽、線上展演等。強調不可言說之感知經驗,以豐富錯綜的結構揭露隱而未顯的感性張力。作品曾受邀在亞維儂OFF藝術節、墨爾本藝穗節、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地演出。

 

近期作品:

《水淹台北城》(2025年):與編劇蔡逸璇合作,將於2025年5月17日至18日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園區中山堂劇場演出。該作品以1911年辛亥大洪災為背景,結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手法,呈現當代歌仔戲。

《紅頭哈諾辛》讀劇展演(2024年):於2024年臺東藝穗節期間,與劇作家邱品學合作,呈現讀劇展演,探索生命與愛的主題。

《太陽》(2024年):擔任助理導演,與四把椅子劇團合作,該劇於2024年8月8日至10日在臺北藝術節演出,改編自前川知大的作品。

 

媒體報導:

聯合報:報導陳煜典對台灣地方劇場的獨特詮釋,深入探討其劇場作品中的人性與感知。

自由時報:介紹《行過洛津》在國際舞台上的成功演出及其文化影響。

 

資料來源:12345

近期演出

過往演出

劇照

我們覺得或許你也會喜歡

飛人集社劇團

飛人集社劇團成立於2004年5月,團長為石佩玉。「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製作規格定位為「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創作小規模、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 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希望能透過「操作」「運用」讓「沒有生命的物件(包括戲偶)」可以傳遞戲劇情感,以小寓大,以實踐「無物不成偶」之境界。 劇團草創初期以「偶」為主要創作元素,著重「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與「寫實空間」的運用。作品多探討女性成長過程並以成人為主要觀眾對象。該時期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2010年至2016年,劇團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外品牌

EX-亞洲劇團

客家籍資深劇場人林浿安與印度籍新住民藝術家江譚佳彥於2006在苗栗跨國成立。2009年起迄今連續15年獲選Taiwan Top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原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致力於跨文化劇場創作,以風格化肢體表演、意象化視覺呈現,探索與發展當代亞洲劇場新美學。秉持「實驗」與「傳承」精神,積極透過創作落實當代劇場價值,推動藝術教育養成與播種。近年多齣製作紛紛入圍重要獎項、受邀至國際藝術節,為台灣備受矚目、風格獨具的跨文化劇團。

七転演劇部

七転演劇部由劇場工作者林靖雁創立,並由其擔任部長,自2017年開始推出作品,並於2024年8月正式登記立案。劇團目前的創作聚焦於兩大主軸:「七罪系列」與「單人表演系列」。 「七罪系列」旨在以嶄新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七宗罪」的概念,探討社會少數族群在生存中所面臨的複雜困境,打破傳統二元對立的觀念。在製作層面上,劇團積極與台灣新生代文本創作者合作,目前已經完成了由林靖雁所著的《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代表色慾)以及鄭智源創作的《我總是羨慕有魔法的人》(代表忌妒)。接下來,劇團將演出代表暴食與懶惰的命題式文本。 「單人表演系列」則更為個人化,聚焦於林靖雁的個人生命歷程,藉由他的故事反映出

慢島劇團

以緩慢的島嶼為名,期許以藝術舒緩眾人生活步調;長期關注並創作在地性、議題性作品,常於非劇場空間演出。2021年起透過#妮妮的小祕密 親子偶戲,致力推廣幼兒身體界線議題。歡迎邀演。     慢島劇團曾將勞工及移工故事創作成大型歌舞劇《鐵工廠》(2013)、描述卡拉ok文化與女性生命故事的《月嬢》(2010)、也搬演過莎士比亞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環境劇場(2016|2019)。《雲裡的女人》(2018)、《高地來的男人》 (2020)讓更多人知道,桃園中壢一帶有許多雲南的移民,有別於大家所熟知到國民黨軍隊撤退來台路徑,他們另有一段曲折的在邊境求生續命的歷程。2021年舉辦慢島慢慢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