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琳.蒙泰羅.弗雷塔斯(Marlene Monteiro Freitas),是一個很狂的編舞家💥如果你在本週末去兩廳院看《酒神有沒有派對》,還可以親眼見證他在舞台上有多狂🔥
《酒神有沒有派對》(Bacchae – Prelude to a Purge ),2017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國家劇院首演,至今已經演出超過100場,引發世界各地觀眾各式各樣的反應,也讓瑪琳.蒙泰羅.弗雷塔斯和她的舞團 P.OR.K 登上國際知名地位🌍✨
(影像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Zin Yang)
這部作品的開端是當時里斯本國家劇院的總監Tiago Rodrigues,邀請瑪琳製作一齣希臘悲劇📖 瑪琳選了尤里彼得斯的《酒神的女信徒》(Bacchae),因為這部作品難以掌握🤯
它與舞蹈有關,敘事發展在神的干預下違反常理,處處充滿非理性的轉折⚡ 母親殺了孩子的結局震懾轟動,瑪琳每一次讀都相當動容,激發了想深入探討的好奇心。嚷編把故事情節懶人包附註在最後面 📺 預告片搶先看 👉
📍 2025台灣巡演版本 🎟️
2025年來台灣巡演這個版本,只有些微改動了樂手配置跟一些動作🎺台上會有5個小號樂手,8個舞者兼打擊樂手,總共13人全程都在台上,重現狩獵、狂歡,扮演不同角色或功能。有人透過音樂、有人透過動作、有人透過朗誦展現故事文本,共同目的就是顛覆現有的理性與秩序🌀
🎨 舞台視覺 = 活生生的希臘花瓶🏺
這個演出絕對不照線性敘事發展,人與神的關係、國王與市民信徒的關係、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所有的秩序和權力都顛覆了,卻也因此獲得轉變的機會。這很像我們身處的當代世界,我們的已知、我們的現狀都不斷瀕臨顛覆與轉變的過程。
原著《酒神的女信徒》中有很多超自然力量的介入,讀者無法用邏輯預期下一幕的情節會是什麼,同樣的,瑪琳覺得在《酒神有沒有派對》演出中,邏輯並非思考的義務,但觀眾能透過感知,去體驗看看透過音樂性來呈現理性與非理性會是怎樣。
《酒神有沒有派對》的舞台畫面跟古希臘花瓶是很相像的。瓶上的畫充滿細節,小小的框裡有遠景、前景展現不同的角色,人們睡覺、作夢、喝醉、發瘋都在裡面。古代花瓶說故事的方式與角度,變成了本次演出的視覺符號,跟編舞、舞台調度的畫面。
(影像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Zin Yang)
🎼 連譜架都能變成__?!
最後,瑪琳提醒,留意一下譜架吧。在排練室裡,他發現這個物件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重新定義。於是,跟舞團P.OR.K一起,他們把譜架變形成樂器、吸塵器、某某角色,與表演者們一起在台上狂歡、顛覆、蛻變!💫
🍷 想親眼見證酒神戴歐尼修斯的瘋狂派對?
📅 3月7日至9日,國家兩廳院 戲劇院 ,進場感受這場顛覆理性與秩序的狂潮! 🎟️ 門票限量,錯過不知道等幾年!
🎭希臘悲劇《酒神的女信徒》The Bacchae 劇情懶人包📖
📌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s aka 巴克斯 Bacchus)回到故鄉底比斯(Thebes),與國王彭透斯(Pentheus)較勁對幹,因為 1. 他們兩人的母親雖是姊妹,但其實兩姊妹之間有仇😠 2. 國王表弟不相信酒神表哥是真神😒
📌酒神戴歐尼修斯的神性會被質疑,是因為國王覺得他是宙斯與人類公主的混血半神,不算真神。(不過巧的是,彭休斯剛好也是巨人與人類公主的混血兒👶)
📌戴歐尼修斯的媽媽已經死了,為了報復,他在底比斯傳教,把城內的大多數女性納為信徒,誘惑他們和一些男信徒到郊區山上舉行秘密儀式🏕️ 連國王的媽媽,太后 Agave(aka 酒神的阿姨)都離開家庭,去山上參加酒神狂歡派對。
📌國王彭透斯想要打破子民對酒神的信仰,不情願地扮裝成女人混入狂歡現場,但戴歐尼修斯用神力蒙蔽女信徒們的雙眼,讓他們以為彭透斯是一頭闖入的獅子🦁 太后 Agave 就跟眾姐妹一起用狩獵儀式,撕碎、支解了獅子。
📌太后 Agave 把狩獵戰利品帶回宮殿,直到爺爺苦心引導才清醒過來,此時這個母親突然發現自己手中的不是獅子頭,竟是寶貝兒子彭休斯的頭顱 😱
📌於是不信酒神的人們,最後犧牲在狂熱崇拜者的手上,戴歐尼修斯大獲全勝✌️
(影像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Zin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