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 | 2025.02.06

新聞來源 | 嚷嚷社ANNOUNCER

春季藝術節買票不怕,先來看趨勢分析

作者: 嚷嚷社編輯部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丶國家歌劇院丶北藝中心丶國家傳統藝術中心丶高雄市文化局
分享

2025 春季表演大趨勢:科技、跨界、沉浸式體驗

以開春的三大藝術節及兩套場館系列節目: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臺灣戲曲藝術節 和 高雄春天藝術節、藝想春天NTT Arts NOVA、北藝嚴選;來看2025 年春季的焦點驅勢,可以說是延續著跨界對話、沉浸式體驗,加上快速更新的科技藝術,創造了更加碰撞劇場邊界丶感官虛實交錯的表現形式,為觀眾提供更多層次的參與體驗。

面對四十多齣劇目,不要害怕,為了不讓大家在長長的節目選單中迷失自我,以下整理出一些重點,提供想要快速跟上看戲隊伍的人們參考。再針對你有興趣的關鍵字下去尋找,一定事半功倍丶藥到病除(咦?)。

 

2025 NTT Arts NOVA—明和電機✕江戶未來世✕超維度《新世紀浮世繪》_劇照 ©Jun Mitsuhashi

一丶 數位科技與劇場融合——AIVR XR技術改變劇場敘事

近來數位科技不僅輔助劇場演出,更成為表演的重要部份,甚至可能改變敘事結構,創造全新的觀看方式。與這類技術相關的演出有:

《日夜顛倒的唐吉訶德》結合Unity遊戲引擎、AI影像生成技術及互動設計,透過現場演員與數位影像共演,將經典《唐吉訶德》以全新、科技感十足的形式呈現。《自由遊戲—XR 身體音樂計畫》 結合 VR(虛擬實境),讓觀眾透過虛擬環境參與演出,達到XR(延展實境)效果,使身體、音樂和劇場語言產生全新的互動。《之間》 運用 AR(擴增實境)與動作捕捉技術,讓虛擬角色與真人演員共存於舞台,模糊現實與數位世界的界限。

數位科技不僅拓展了表演藝術的可能性,也顯示科技如何影響觀眾對現實的感知,改變了傳統劇場的觀看模式。只是感覺觀眾本人會更忙碌了。

《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二丶國際/跨界創作——不同表演類型的融合

跨界創作已成為當代表演藝術的重要趨勢,許多作品融合不同領域的表演形式,打破既有分類,呈現全新的藝術語言。

《砰!》 是劇場、摔角與馬戲的跨界融合,將高度肢體性的摔角表演與劇場敘事結合,突破傳統戲劇的邊界。阿喀郎・汗(Akram Khan) 將芭蕾經典 《吉賽兒》 轉化為現代舞與印度卡達克舞交融的視覺詩篇。《一個皇帝在南洋》重新詮釋明朝建文帝落難爪哇的故事,真雲林閣掌中劇團與印尼梭羅宮廷親王 Tejo Bagus Sunaryo 共同製作,以移民視角重構這段歷史,賦予新的國際視野。

這類作品不僅顯示藝術形式的流動性,也讓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彼此碰撞,激發新穎的表演語彙。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陣地 波赫士.夏瑪茲《自由大教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三丶打開感官的多種可能

你可以在這批演出中找到不同的沉浸式體驗,有些甚至是改造了劇場空間丶改變傳統觀看方式。劇場空間不再只是演員表演、觀眾觀看的單一區隔:《自由大教堂》 顛覆傳統劇場觀演關係,觀眾與舞者並置一處,共同觸發並感受肢體、聲音與空間的流動,產生更直覺的感官衝擊。法國編舞家 賓杜・登貝雷(Bintou Dembélé)《流_G.R.O.O.V.E.》為TIFA開幕演出,透過音樂吟唱、影像與裝置藝術交錯,打造一場專屬於臺灣的狂歡派對。《湖底之鬼》透過 d&b Soundscape 音景系統,構築 3D 立體聲音場域,讓觀眾進入聲音塑造的幻想世界,企圖創造「聽覺劇場」。

透過糢糊觀演界限,有些表嚐試創造不同的空間層次,讓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發展更豐富的感官臨在體驗。

2025 NTT Arts NOVA—音樂說故事劇場《湖底之鬼》 攝影 ©顏銘毅

 

四丶破去虛實,重新定義:以「虛實交錯」為主題

除去前面已經列出使用科技藝術或沈浸式劇場來打破真實虛幻邊界的演出,這邊還要補充的是並不強調科技,但內容是以探討[虛實]為主題,例如這次的台灣戲曲藝術節的策展主題就直接是以以「有(界」無)」為主題,探討戲曲「虛實交錯」的特性。在虛構與現實之間遊走,探索「何為真實」。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敢於奇想,讓新世代的”轉生”概念來對熱門野史戲曲題材重新反轉,穿梭世界虛實之間,玩出新花樣。《幽戀牡丹》 重新詮釋鬼怪傳說《牡丹燈記》,探討人鬼之間的界線,讓現實與幻想交錯,挑戰觀眾的感知。TIFA 的《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 以詩意敘事手法,重構記憶與時間的概念,將觀眾帶入情感的虛實流動之中。

這類作品讓故事在現實與幻境間穿梭,劇情的主旨也在現實與虛幻間探尋意義。

《女王的名字》/魏海敏(國家兩廳院提供_攝影:Troy Wang)_2025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五丶當代精神與歷史的碰撞

南非跨界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女先知》,將希臘神話故事帶入現代科技語境。探討 AI 演算法如何重構人類對命運的預言渴求,顯示出對未知的恐懼如何影響我們對未來的決策與想像。臺灣戲曲藝術節的《精衛》,將在歷史外重新詮釋汪精衛的人物定位,並讓國光劇團與翃舞製作聯手創造嶄新的肢體語言,顯示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可能。《笑忘書》 由 臺北木偶劇團 演出,取材自臺灣文學家呂赫若的生平,將臺灣史上多次革命未果的歷程,透過布袋戲演繹出荒誕的歷史隱喻,表達對自由與抗爭精神的致敬。《女王的名字》由劇場導演王嘉明及編劇陳健星為京劇名伶魏海敏量身打造,,探討清末權勢女性慈禧的多重形象,挑戰歷史敘事的視角。

2025年一開始,表演藝術就展現了科技、跨界、沉浸、虛實交錯與音樂創新的發展樣貌。許多國際演出真的也是不容易從世界角落飛來給你看,省你一趟出國費用,這麼想會不會讓你的荷包(心臟)好過一點?

春天就是個迎接新事物的好季節,來吧,走一趟感官與思維的藝術探索之旅。

 

 

相關演出